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里音——长江之尾

(2007-09-19 09:32:52)
标签:

艺术赏析

影评/乐评

文学/原创

文字

诗词

感悟随笔

 

 

“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山中楼宇高,水边柳丝垂。

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

半城山半城水,山山水水相依偎。邻家害羞的小妹妹,晚风吹得你笑了几回。

半城山半城水,山山水水长相随。柔情豪情都是你给,远方的我为你永远心醉。”

 

看《倾国倾城》,听到了这首新歌,是冯晓泉为芜湖写的歌,很有意味。婉约的歌词,配上筝笛的伴奏,将小城芜湖的古色古韵,唱颂的委婉悠扬,好像烟雨迷蒙里的诗情画意,醉熏人的眼睛和心灵。

 

冯晓泉是善于将古词诗句拿来幻化歌词的人,这一点从《中华民谣》、《秋水长天》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首歌也是如此。我很喜欢开头的那一句“我家住在江之尾”,听起来既有民谣的味道,又有诗词的优雅,这样的句式初听时就觉得熟悉,想了好久,终于在李之仪的《卜算子》里找到了答案。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与《半城山半城水》相比较,文字功夫上不分伯仲,但二者的意境却不相同,歌曲是在写景,即便是景里的邻家小妹,也是风景里的一处景致,没有哀伤,只有赞美,而古词则更多的是忧愁的思念和无奈的叹息。

 

一住江头,一住江尾,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了相思之情有多么的悠长。有意思的是,这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整首词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女子遥隔中翘首思念的忧愁,也可以感受到对于江水又爱又恨的矛盾,江水永无不流之日,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可是若不是可以共饮的悠悠江水,可以慰藉愁恨之情,岂不是更加难过?!

 

江水不竭,相思无已。江水欲竭,相思何寄?江水是思念的根源,也是思念的载体,有了江水的映衬,词句自然也显得柔顺起来。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之句,白的平凡却不俗,道的明白却暗藏更多的含蓄,这一点,要比《半城山半城水》要高明许多。

 

不过这首歌我还是喜欢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曲调,还是因为它的词句,若是直接道出“我家住在长江边”这样的俗句来,那么也实在忒俗不可耐了,好比现在的一些歌曲,词写得比白开水还要白,其实白不要紧,关键白也要白得有味道,你以为白开水不咸不淡,其实哪一壶白开水不得烧到冒泡。

 

所以,诗句也好,歌词也好,既要通俗易懂,又不失儒雅之风。不要认为民间文学就一定俗得不靠谱,经过岁月的锤炼,再经过文学的嫁接演绎,民间文学迸发出的活力,更能显示出文学的意义,正所谓艺术来之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总以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