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之新生事物——“床轿”、“床帐”

标签:
京剧戏曲道具程派程砚秋 |
分类: 中国戏曲 |
戏班旧谚云:宁穿破,不穿错。
戏曲舞美道具也是一样。
戏曲舞台上,轿子,小帐子,守旧……各有各的用处,不宜混淆。
近年很多剧团演出《锁麟囊》“春秋亭”薛湘灵的花轿都加宽膨胀成了“床轿”:
春秋亭,顾名思义,是一座亭子。亭子,再大也是个亭子,不是春秋庙。大户人家的花轿也还是个轿子,不是床,也不是车。
一个亭子里容纳两乘花轿避雨,还有吹吹打打送亲迎亲的一大帮人,这轿子能跟小亭子那么大嘛?就算你能做那么大,轿杆承受得住否?轿杆也太粗重的话,就不要人抬了,直接请大象来吧。
清末民初民间迎亲场景:
民国时的新娘与大型花轿:
程砚秋1940年首演《锁麟囊》时已经开始发福,抗战后1946年复出时体型之庞大肥硕已近巅峰。即便如此,一辈子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他也没随随便便就把春秋亭的轿子改宽。
为什么?肯定原因之一是,爱惜羽毛的程砚秋丢不起那人。
程砚秋《锁麟囊》“春秋亭”:
千工拔步床:
而且加宽后一掀轿帘,四下空落落的好看嘛?暗背景下就一鬼片儿!
不是不允许改革。按帐子形状的程式化这个方向,也就是轿子、小帐子(如灵堂、神位)、大帐子(如床帐、楼帐)等几种,形制上就限制了变化的可能性。
既然希望气派些,不妨仿真一点,这样加大后两边儿的空白能被挡住一部分,不能只有俩杆儿竖在那儿。而且最好是只往高里拓展——横着加宽怎么看都像床。
还好,至少还是有按传统来的。
杨磊《锁麟囊》“春秋亭”:
《锁麟囊》“朱楼”有人搞出了床帐:
偷窥狂薛湘灵……说好的知书达理大家闺秀呢?
作为比较迷信的古人,卢府对恩人赠送的锁麟囊如此珍视,按常理推测,自然是要把锁麟囊看作恩人的化身供奉在类似佛龛的地方。既是供奉,放置锁麟囊的空间怎么可能跟床那么大?这是朱楼,不是庙宇。
戏曲是程式化的,但也是来源于生活。戏曲服饰、道具的程式化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加上便于巡回演出的考虑之后做出的提炼。
有相声云:“加个‘大’字表示阔嘛!”羊大为美是千百年前的事情。这种暴发户思维和暴发户审美要不得!
“革新家”们,您可长点心吧!
后一篇:[转载]五一路上的先锋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