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赵燕侠的表演特色
(2016-05-12 22:21: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国戏曲 |
![[转载]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赵燕侠的表演特色 [转载]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赵燕侠的表演特色](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侠就是凭着自己的嗓音特长,牢牢把握住人物性格特征,根据剧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因人设戏,按情设腔
,在戏曲舞台上鲜明地塑造和刻画了众多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在诸如《白蛇传》中“小青
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和“别叫娘在雷锋塔下永沉埋”等成套大段的唱腔,或是在类似《玉堂春》中“来至在都
察院”等几句“散板”的小段,她都能运用丰富的声腔艺术,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了以声传
情,声情并茂。
众所热爱的“赵派”声腔艺术。她对京剧的音韵十分讲究,不仅掌握了“五音”(齿、喉、唇、牙、舌)的发
音部位和“四呼”(开、齐、合、撮)的吐字口形,而且在所有的唱段中都较好地掌握了南北各个地方的四声
调值,并将“北京音”、“中州韵”和“湖广音”巧妙地揉和运用。因此,她的唱念,音准腔美,韵辙清晰,
尖团分明。另外,她在某些唱段中又不完全死扣“平、上、去、入”四声,为发挥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还必须有
所变化,灵活运用,故而在四声的基础上蜕化出十几声,以适应同声字碰在一起时的变化。如在《玉堂春》一
剧的唱段中。曾多次出现“雁林”二字,甚至在一段中反复出现两三次。如果一成不变的按四声演唱,必然腔
窄味乏。赵燕侠却充分运用了百转千回的声腔艺术,使之有变化、有对比,把几处“雁林”二字长的各不相同
,既增添了强调色彩,又丰富了字音的领域。
不远、有音无字、词意不清等缺陷。赵燕侠却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按照中国文字标准发音的规律,对
京剧旦角的发音吐字作了科学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为了使观众听得清楚,她在唱腔念白方面采取了大小嗓并
用,真假嗓结合,而又以小嗓、假嗓为主的发音方法,刚柔并蓄,粗细相生,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
媚之内。同时,赵燕侠一般不主张使用韵白上口字。诸如京剧传统唱念中,把“脸”念成“俭”,将“喊”读
作“显”等一类上口字,她认为这些已落后于时代,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既不易于接受,反误以
为是别字。所以,她极力提倡使用近代汉语的发音方法,采取京音韵味,尽量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因此,她在
唱腔上,注重按字行腔,腔随字出,抑扬清晰;在念白上,讲究咬字准确,吐字干净,顿挫分明。纵观赵燕侠
所演出的剧目,她的唱念常常是布局精巧,疏密有致,出字畅朗,行腔悠扬,旋律委婉,韵味无穷,完全摒弃
了京剧旦角传统唱念上的音窄、味乏、声单、字浊等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了字正、腔圆、板清、气匀、情真、
韵美的艺术高度。不仅如此,赵燕侠还善于用表演动作来辅助文字语音,从而诱导观众进一步加深对剧情的理
解。她按照唱词的意思,伴随唱腔的旋律,紧密配合着面部的表情,身段的表演,使词与曲,声与情,和谐统
一,相得益彰。难怪有不少观众反映:看赵燕侠的演出,听她的唱念,我们不用看幻灯字幕就明白是怎么一回
事。
神扮戏候场”、“提神带戏上场”、“拢神入戏开场”、“传神托戏收场”,从头至尾,她都以饱满的神情,
通过唱、念、做、舞浑然一体的表演,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舞台上,一同进入戏的境界,让观众的情绪
始终围绕在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上。
认为这正是表演的继续,是承上启下、贯穿全剧的“戏胞”。因此,伴随乐队弹奏的“过门”或“行弦”,她
都能赋予细腻的表演,以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做到了神不散、戏不断,剧情连贯,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
共鸣。
、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传形、传意,又传情、传神,做到了形似神是,风态流动,以声情并茂、形神兼备
的精湛表演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
1978年5月12日 50岁的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在新编历史京剧《闯王旗》中饰演李自成之妻高桂英。这是赵燕侠正在化装
京剧清唱:“智斗”(《沙家浜》选段)
红梅阁
赵燕侠,阔别舞台8年后于1990年3月初携女张雏燕来上海参加“纪念京剧诞生20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图为赵燕侠母女在后台的合影。
汉宫秋--95年秋赵燕侠老师来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前一天摄于今天的喜缘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