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张艳秋先生所在的承德京剧团于1982年解散的原因


标签:
张艳秋重阳节京剧梅派老艺术家 |
分类: 中国戏曲 |
偶然发现了张艳秋先生1971年调入后边挨斗边教样板戏的承德京剧团于1982年解散的原因——领导认为这个团只会演样板戏。详见承德市人民政府官网:文化--山花烂漫正其时——承德文化事业30年巡礼
于是乎,能戏上百出的张艳秋(曾先后任吴胜春京剧团、革新京剧团、承德京剧团主演)、沈宏仁(王泉奎弟子,曾在江苏戏校教戏,并提携票友出身的小生教师毕高修先生入行)夫妇在承德市群众艺术馆退休。
张艳秋先生80年代初还在天津演出过《状元媒》,带行围射猎。
幸好道友们上传了张艳秋先生50年代在吴胜春京剧团时演出的戏单。
1956年《一周剧目介绍》张艳秋先生在吴胜春京剧团的演出戏单。
下面是1955年12月24-30日天津《一周剧目介绍》的封面与张艳秋先生在吴胜春京剧团演出的戏码。
张艳秋先生1956年天津聚华戏院(后改名为劳动剧场)演出《红娘》散戏后舞台留影,时年22周岁。
张艳秋先生早年在天津长期演出,先后在吴胜春京剧团、天津革新京剧团任头牌旦角,演出剧目以梅派、张派和部分荀派戏以及新编、流行剧目为主,也演出过程派风格的《孔雀东南飞》、尚派风格的全本《乾坤福寿镜》等。1962年一出演出后不慎被冷风拍到声带,嗓音渐衰。文革中脱离舞台,1971年承德市组建承德京剧团,演员多是河北梆子、评剧演员,遂把张艳秋先生调入承德京剧团,一边挨斗一边教样板戏,长期教戏使嗓音炎症愈发严重,音量锐减,但不知道的都以为她嗓子没坏。
1982年承德京剧团解散,张艳秋、沈宏仁夫妇一起在承德群众艺术馆工作直到退休。
从最近看到的这些老戏单上看,当年吴胜春京剧团以年纪尚小的吴胜春、吴幼兰兄妹的武戏、小孩戏和张艳秋先生的旦角戏为号召。张艳秋先生常演剧目以梅派、张派戏为主,间以荀派的《勘玉钏》、《红娘》、《红楼二尤》,程派风格的《孔雀东南飞》,尚派风格的全本《乾坤福寿镜》,时兴剧目《蝴蝶杯》、《临江驿》等,以及一些经常是白天排戏晚上就演出的连台本戏。她年轻时嗓音洪亮,圆场功扎实,能扎靠开打。数年后归口调入革新京剧团,1971年调入承德京剧团。
2015年10月21日晚,虚岁八十有二的张艳秋先生出现在CCTV11于北京长安大戏院现场直播的重阳节京剧老寿星演唱会上。她规范的口型、稳健的气息、高亢的调门(F调)和年轻的外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