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贴了个80年代老古典舞的视频后,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的古装造型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日益堕落的,或者说早期那点可怜的标准究竟为什么会越搞越杯催,然后,我更加突然地想到了一个更加有趣的问题:
其实造型师是一直想设计的,而且也确实在扭曲历史的前提下开始设计了,但是,在我国早期,由于戏曲造型(京昆衣箱制或者越剧仕女制)还余波未平地起着那么一点点可怜的约束,早期的影视剧造型师不太敢如现在这般天马行空,于是,早期造型师以一种战战兢兢的态度越雷池之始进行的违反历史设计,是从古装影视剧的异族造型开始的,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弥漫至今的文化沙文主义使得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兴趣围观一下早期那些可怜的成为造型师几乎唯一宣泄口的异族人物们,于是,堕落的第一步得到广泛认同后,无标准的堕落也就一步步越走越远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充满荧幕的天马行空、妖魔鬼怪,恰恰是早期那些被扭曲的异族形象带来的理所当然的报应,从不尊重历史上的异族开始,最终,我们自然而然地也就不尊重自己的祖宗了,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异族之所为沦为设计,是因为流传至建国后的戏曲造型(往往本质是民国留下的),采用了艺术化的旗装来代表异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箫太后及各种辽兵等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戏曲之所以这样做,如果见过大剧院时代前的戏台,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没有字幕的时代,人物以服装来区别华夷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加上早年戏班不同剧目中行头反复使用的特点,事实上也不可能认真考察每朝每代人物的不同服饰,因此,事实上传统戏曲人物只有两种服饰:华或者夷,各种蟒,靠,衣,帔等,基本不会脱离这俩大类,华的行头可以从三皇五帝一直穿到明,夷(明代使用过蒙古服饰,清代据说同样,民国至今则使用旗装)同样可以代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异族:沙陀,契丹,女真,蒙古。。。。
从民国开始,蹒跚学步的影视剧就面对了这一尴尬局面,由于清代服制的人为断裂重组,戏曲中代表华的服饰,被误认为古人的服装,无论是造型师还是广大观众,凑合着都予以接受,但民国以旗装代表异族的做法,我相信哪怕稍微有一丁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可能,毕竟清代离开人们的时间还不算太远,没人会以为历史上所有的异族都穿的跟清王朝一模一样。于是,在缺乏历史支持的情况下,我们的造型师把自己最大的想象力放到了异族身上,或者说,大概从影视剧在中国存在开始,我们一直在设计想象中的异族,这种偏离历史的纯设计态度,无论早晚,最终影响或者说报应到了代表华的服装上,导致我们今天只能围观满屏的或者辫子或者架空鬼怪。
早期对于异族的设计,事实上是戏曲必须靠服饰二分华夷的延续,造型师自然而然地认为(甚至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异族和华族必须穿着不同的衣服,双方的区别是一眼就可辨识的,而且,无论华还是夷,都生活在类似泡椒凤爪的真空包装袋或者利乐砖牛奶盒那样的截然隔绝状态,不可能发生相互交流,尤其不可能在服饰上相互影响。既然华在早期造型设计上还必须听戏曲或者仕女文人图的话,那么异族就必须采取违背仕女文人图的造型,比如披发,比如左衽——反正无论是管子哥还是孔老二不都说过“披发左衽”吗,管他啥意思也管他披发在现实中是不是一种极其无聊的行为,用就行了,反正是代表野蛮落后的异族、蛮夷,肿么糟蹋都没人会有意见。同时,虽然以旗装为代表的戏曲异族服饰用不上,但另一种戏曲标志却流毒了很长时间,那就是狐尾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狐尾在戏曲中代表不太正统的首领,或者代表在寒冷地区——没有字幕也不可能漫天洒雪花的时代,用标志物来告诉观众不是最简单不过的做法?所以,戏台上的标志物,其作用是为了告诉观众现在人物在哪里而非这些标志物在现实确实这么用,从这点而言,狐尾(非正统,寒冷),斗篷(出门,寒冷),腰包(行路凄凉,染病),鬼穗子(鬼魂),魂帕(魂魄),挂红(天兵天将)的用途和目的性是一致的,只可惜,影视剧从戏曲吸收造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只排除了显而易见的鬼穗子、魂帕等摄影技术可以替代之物,却将其他看起来不那么显而易见之物纳入了造型并流毒至今,其中,狐尾及其后代皮毛领,就成了我们可怜的影视剧异族很长时期都不得不使用的必要元素之一。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应该想想,俄罗斯都有春夏,我国那些可怜的异族又怎么如生活在冥王星那样永远离不开皮毛?再说,狐尾到底能起到啥用处,其保暖用作护耳就能代替,至于皮毛领子,估计最大的作用不过是扎脖子而已——不信,乃回家试试看果穿高领羊毛衫的感觉。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更不要说,如果戏曲那点惨不忍睹的影响使早期造型师凑合着还知道古代有官服、便服、冕服等最粗糙区别的话,异族也从来不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群不分季节必须使用皮毛(哪怕出现在同一背景下华可以穿的很清凉),客气一点给辫子不客气直接圣斗士头,而且从来没有礼、常、便服区别的野蛮人,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只不过是为了告诉大家,异族有多么落后而已。同时,更加有趣的是,随着影视剧考据与吐遭的流行,越来越妖魔化的华可以被无限纠正N次,但从中国有影视剧开始就基本没正常过的夷却从来没有人替他们抱屈,因为,大家认为,他们是敌人,至少,是同我们无关的人,折腾他们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如果能把异族折腾成阿凡达或者头朝下用手爬行的,估计更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奇特的快感,这一点事实上同抗日SB片里把鬼子虐成NC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更有趣的是,因为存在这种快感,当真需要吐遭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辽代穿什么,金代穿什么,元代穿什么,根本不知道,唯一的知识不过是清代有辫子,但旗装汉装的区别从来就是一大盆糨糊,为什么,很简单,那些是异族称王的时代,是与我们无关的时代。
但事实上,在分封割据的时代,文化并不会因为敌我对立就杜绝流动,而且,可能会让绝大多数文化沙文主义者自杀上千次的是,很多时候,真正保持上古华文化残余影子的,恰恰是夷不是华,诸君如果不相信的,可以自己将辽史的服制、宋史的服制与唐书中的服制对比一下,看看谁更试图接近唐![[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而且,在分封割据时期,男装事实上存在巨大的趋同性,很多时候区别在于细节而非一眼就可看出的款式,这时候,对于男子来说,差异更多的是发型非服饰,但是,随着汉化加深,甚至发型也会逐步趋同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库伦辽墓壁画)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辽墓壁画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墓壁画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 [转载]后旗蟒时代的报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宋 中兴四将图
对比上面这些图,我们似乎可以很不舒服地发现,岳飞和他的敌人在服饰上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当然,如果反映到荧幕上,估计看的人(特别是文化沙文主义者),恐怕要暴跳如雷,毕竟,再没有什么比服装打扮差不多的人对掐更容易让人误解是人民内部矛盾了。于是,如果说早期华是戏曲造型,夷是YY造型的话,中国影视剧造型还毕竟有过一个半桶水考据的悲剧时期,华的造型,造型师尽可能地加入了他认为的贴近故事背景的形象,但可悲的是,异族依然被不断设计者,其根本性,或许正在于历史不断让造型师失望了,造型师符合历史就不可能符合大家心目的华夷对立,历史和让观众满意这一二难选择让影视剧工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这种对历史的不尊重,最终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报复在了华的造型上:既然异族可以被YY,中原同样可以被YY,最初中原被YY是在各种武打片中,但是,既然武打片可以被YY,所谓的历史正剧又为何不能被YY,既然所谓的历史正剧可以被YY,所谓的纪录片又为何不能被YY,总之,一切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导致我们面对荧幕上有个男人束发就要高兴地开香槟酒庆祝。
不尊重别人的人最终不会尊重自己,多么顺理成章的故事
,这一切,大概就是在影视剧里脱掉旗蟒后从来没正常过的异族对我们最好的报复,如果从一开始正视文化交流和同一时期服装(特别是男装)的趋同性,或许,中国的古装造型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设计师最好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