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演出贵在真实,补录之风不可长!

标签:
补录京剧演出录像戏曲出错倒好歪风文化 |
分类: 中国戏曲 |
有位票戏多年的老先生,今早上网跟众网友提到最近在天津看的几场戏(演员不只是天津的),说到这样一些花絮:
“几场演出下来,几乎每场演出都有补录。
这也是常情啊,谁能十全十美啊。
“有的是枪掉了,还好,第一天的观众厚道:没事没事,再来!
“这足以叫演员下泪。
“有的是唱呲花了,心里肯定别扭。但观众除了揪心,依然宽容。
“有的就是跑乱了场面。
“演员实践机会太少,出错自然难免,互相理解吧。”
我的回复:
“此风不可长!
“演出不是录像、灌唱片,是纪实性质的,看的就是即兴发挥,不完美没关系,要知道加油改过。
“补录,无异于欺骗观众。去年以来,天津、上海都开了这个恶劣的先例,不知道北京有没有出现。
“再者,演员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演砸了,没什么,反正还可以补录。这样更不会下功夫了。
“任何瑕疵都可以原谅,欺骗观众,惯坏演员,绝不能通融!
“下次遇到现场补录的,立马倒好上去,看他们还敢不敢?
“这个倒好未必是冲着演员,但肯定是冲着摄像机和导演!
“演员可以宽容,摄像机的倒好必须叫!
“这样下去,京剧演员大赛和票友大赛也都要补录了。反正有的是时间,慢慢补录吧,大家一起耗,耗死台下的看客,气死台上发挥出色的角儿们!”
老先生的回复:
“电视台的录播大致没有不补录的。其实,完全没有这必要。就连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也不是没在台上出过毛病。可他们要多天吃不好睡不好,下死功夫练功,想办法把名声和观众找补回来。那时候,当然,也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摄录条件。
“这是虚荣心和功利观念使然,要怪就怪有权利支持这样做的人。补录,是演员不下苦功夫练功的原因之一。”
一位年轻观众的回复:
“我也认为补录非常不可取。
“第一,不管多大的角,一辈子没出过错恐怕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讲,观众能理解。哪怕是挑剔,不好伺候的天津观众。说实话,现在的观众比过去好哄弄多了。
“第二,如果补录成风,以后演员就更不认真了。甚至认为演坏了,再补录是应该的。
“第三,京剧是舞台艺术,电视媒体也应该真实反映舞台的表演。如果拿补录的节目放映,其实可以说是欺骗。再说电视录象可以补,在现场的观众呢?
“我认为,有时候观众不要太给演员面子,倒好该叫就叫,这才是真正为了演员,为了京剧好。况且现在有些演员的失误,搁以前不是重来一遍就行的,道歉不算完,还得给观众退票呢。”
这个讨论不是冲着演员。演员台上不出错,难道是台下观众出错么?
说的是补录的歪风,去年下半年至今愈演愈烈,从天津到上海,这种欺骗观众的“忠实记录”出现已经不是三次五次。我不知道北京如何,但是此风绝不可长!
再者,观众也许更喜欢看这类不完美的录像,因为真实,因为仅此一次。
每次出彩和出错的地方,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才是现场的魅力。
杂技也有失手的时候,都完美了,还看现场做什么?
孙毓敏文革后复出,与孙正阳演出《荀灌娘》“兄妹习箭”一场,孙来“镫里藏身”时没有做好,说了句:“哎呦,没射好,我重来吧……”孙正阳马上紧接着打圆场:“哎,对了,重来吧妹妹!哎呀……哎,不要紧的妹妹,就哥哥我一个人儿瞧着你!”两人随机应变现抓的词儿,都是又在戏里又在戏外,观众大乐,知道她是因为骨折过,腿脚不便才出此状况,给以鼓励的掌声。孙毓敏二次边做身段边念:“来一个镫里藏身!”这次做到位了,孙正阳第一个喊好,台下也报以热情的掌声。
这次《荀灌娘》选场的录音我记得是80年代初期在电台听的,第一次听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前些时在网上看到了这个实况的视频(见下方的视频),更觉亲切。如果不是那个可爱的小事故,恐怕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视频密码是“2010”,链接自“程派新蕾”的优酷空间。
不完美的真实,有时反会增添许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