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 VS 票友——艺、德及其他
(2009-12-11 02:59:47)
标签:
京剧演员内行票友学京剧 |
分类: 中国戏曲 |
百余年来,京剧内行和票友间的关系就颇为微妙。他们彼此依存却又相互制约,内行瞧不起票友,票友看不上内行,同时又不能脱离对方独存于世。没有票友引领的观众群体,内行无法生存;没有了内行,票友也失去了学习观摩的对象。但总体上,内行对票友的依赖远比票友对内行的依赖要大得多。包括票友在内的观众是内行的衣食父母,票友活动是京剧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点毋庸置疑。按今天市场经济的话说,顾客就是上帝。然而,内行对待上帝的态度,似乎并不总是那么让人愉快。
必须承认,内行就是内行,就是再不用功,每天摸爬滚打的功夫也不是白下的。尽管少数票友可以在唱念和京剧知识上与内行一争长短,但在其他方面如身段武工、文武场等的基本功上则多有不及,乃是缺乏幼功的关系。史上也有极少数在身段等方面不亚于甚至胜似内行的,那是凤毛麟角,且过去多是有钱有闲子弟玩票,其中不少人练功时间甚至超过多数内行,功力自然不俗;今人生活节奏快压力重,没多少余暇练功,此等绝才更是难觅,姑且不论。就整体而言,票友的平均水平低于内行,这也是部分内行瞧不起外行的一个理由。
票友中虽然不乏唱念出众、学识渊博的能人,但因为缺乏幼功和系统传授,往往是某方面超人一等,却在另一方面捉襟见肘——比如票友常能指出一些资深内行在唱念乃至神情身段上不够讲究和私房的地方,有时言辞还颇为刻薄或故作深沉(这实际上也是跟内行学的,所谓内行习气之一),自己却常在最初级的问题上栽跟头——故常遭到一些内行的反感与蔑视。
反感的由来,自然是被揭了短处而不爽。蔑视么,自然是看到票友不如自己的地方而自豪。但在真正的艺术大家来说,一般是不会同时兼备这两种德行的:他们可能会在内心稍有骄傲,瞧不上一般人,但对于真能给他们揭短的,往往会倒履相迎真诚求教,变得虚心已极,这大抵也是旧时内行与今时内行的一点区别。
能让骄傲的内行倒履相迎者,自然是有非常人可及的本事,如清末民初的陈彦衡、溥侗、载涛等票界先贤,票友下海如卢胜奎、许荫棠、孙菊仙、言菊朋、奚啸伯、丁至云等历代前辈大家的造诣也不必多说,他们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老辈凋零,票界高人自是不及当年之多,水平也等而下之,但不要忘了,内行的教育岗位上更是青黄不接,在学和已毕业的学员水平也是等而下之。而许多票界人士师从比这些内行的老师更资深的老辈内行或前辈票友,他们的意见依然不可轻视。
曾见到有内行在博客里删除给他提意见的评论或留言,或是对方应他之请提了意见后却石沉大海再无回应,这肯定会让真心想帮助和支持他的朋友寒心,也会形成负面的口碑;唯一的好处是以后可以耳根清净,从此可以只听到粉丝们“德沛天地神功盖世”的赞语,飘飘然自我陶醉,自认为当真天下无敌——实际上他心里是比较清楚自己的水平的,但那份飘飘然的感觉实在是好,也就不能保持清醒,虽不敢自以为可以比得先贤,至少会自以为是李宇春二世——京剧都什么节骨眼上了还飘飘然?别说是您,就是当今京剧界票房第一的张火丁,其吸金能力和芒果台造就的几个当红歌手也是无法相比。头脑不要老是发热,冷静点,灵台清明多一点,精神腐败少一点,艺术会更有长进,对不?
今时各地院团看到某些“当红”(真红么?真红京剧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中青年演员有个共性,非常勤奋,练功不辍,同时又极为自信,听不进师门以外特别是来自票友和普通观众的意见。这样的演员也会有进步,有的进步还相当大。但若能广纳箴言,成就当不止此。十个至亲师友的意见,比起千百个陌生朋友的意见,哪个信息量更大?诚然外人的建议未必全对,提意见时也可能不是那么和颜悦色,但在没有听到或没有判断力之前,还是虚心一下的好,以免万一遗漏了真正有益的信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前辈大师能够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虚怀若谷广开言路是一个先决条件。台上乏善可陈,生活中比大师还会摆谱儿,这样的演员怕是连“艺术家”三字的境界也很难企及。
个别票友凭着天赋和勤奋下海后,常会受到科班出身的同行甚至同事的排挤,这多少是出于某种阴暗心理的作祟。可怪的是,有的票友下海后,却忘了自己的出身,过度迷信师门,也开始瞧不起票友听不进意见,这就有些可笑可悲可鄙了。
自信好比一张桌子。桌子至少要有三条腿才能立住,自信也需要不止一条理由。内行在科班接受的教育,实在是好处很多,比如眼睛比票友有神,身段比票友边式,武工比票友扎实,舞台经验比票友丰富。资深票友大多文化素养很高,对一些京剧知识的掌握可能不是很系统,但往往接受过内行高人指点。这些高人们大多年事已高或精力有限,虽为票友的诚心所感,却很难一招一式系统去教,所以说的往往是关键所在的精华或窍要,其中有些还是濒临失传或已从舞台消失的绝活儿。票友们虽然因为缺乏幼功不能学得到家,但其洞察力却可能超过一般演员。因此,高明的票友常能一针见血地发现内行的细节甚至重大失误,有些是内行的老师都不知道或没有注意到的,但是不遇到特殊机缘,本着“艺不轻传”的古训,特别是不知道该内行为人如何的情况下——现年92岁的京剧前辈朱凤桐先生有次对我说“内行没有一个好人,连我在内”,意思是和老戏班的内行打交道要很小心,有良心的太少,连他自己都不能保证下一刻会不会翻脸无情(老人家这话到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不愿多事逞能,一些内行遂以为票友确实没什么本事,继续无视。一味排斥、鄙薄票友的所谓内行习气,于票友几乎无伤,于内行自己却是害莫大焉。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内行有多少斤两,资深票友大都可以明察秋毫,法眼如炬;而不经常登台的票友到底有多少学问,他自己不说,行事再相对低调的话,再精明的内行也无从知悉。
许多老观众念念不忘当年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大师对观众毫不虚伪、亲切谦逊的大家风范,同时对今时不少中青年演员派头之大和无礼表现颇有微辞。票友对内行客气,很多情况下未必是真正被其艺术征服,而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尊老爱幼、礼让女士等等,内行大可不必就此端起架子,洋洋不睬,殊不知对方的心里正在为该内行的无知无礼而冷笑。票友跟内行打招呼,内行不理而去,在外人眼里真正丢人的是谁?不问可知。
前面说的是艺,下面说一下德。观众看的是艺术,所以这里的德并非指人本身的品德,而是指艺德,即在艺术上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类行为规范可以很具体而微,比如净角演员应当剃头、乐队成员应当谨守绿叶而非红花的本分等等。在艺德缺失的行为中最受诟病的,大概就是台上阴人了。阴人,就是故意要别人出丑,比如以前文章里说过的在其他演员要上步开始表演前同台者故意抓住其手腕致其寸步难行,比如故意挡住其他演员的做派(去年在长安剧院惊见龙套虽非故意却偏偏挡住主角使繁重做派全被此活生生的超级“绿坝”给“和谐”了的,当时就想今天内行饭太容易吃饱,要在过去散戏就卷铺盖回家吧);比如配角抢戏;比如胡琴跟角儿搅乱,你唱高的我吊死你,你唱快的我赘死你;比如鼓佬不按要求打锣鼓经,你要小锣夺头我偏给你三小锣;比如武场故意打在演员的身段外面(90年代中期重庆小生名家朱福侠来津演出,武戏亮相要好的身段几乎全在锣鼓经外面,让我这样的外行都很惊讶,因为再棒槌的外行也总能踩上一两处锣经)甚至专门打在“腰眼”上(这手更缺,不留神真能岔气闪腰)……其表现不一而足。
剧界历来讲究“一棵菜”精神,一场演出,舞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如男演员要刮鬓角、留短发;女演员演出时要摘掉多余的首饰(《武家坡》的王宝钏带钻戒、耳环现在已屡见不鲜);乐队成员要衣着整齐,不随意炫技、走动、讲话;演员没有走进后台就不可以松懈(前些年津门某青年剧团演出时,本应跑下的龙套们还没到侧幕就改跑为走,另一次某文武老生新秀演出《挑华车》摔叉时窝起后腿);灯光师不得随意断电(津门舞台票界演出多次发生,系未给红包之故);音响师调音时不可马虎突然(如前文提到张砚在中国大戏院清唱时调音不当的失误),更不能临场阴人不给演员开音响(这等奇闻外埠现有)等等。有观众拍到过演员脚上的袜子露出商标,这个也是不该发生的故事。
阴人,可能出于各种各样自认为正当的理由,但此风绝不可长。观众是专程赶来看戏的,不管有任何私人恩怨,在演出中都应聚精会神兢兢业业,不能有演员随意罢演、乐队喧宾夺主等影响艺术完整性的行为。有些演员和琴师在攀比和计较出场费的认真程度上远比艺术认真得多,甚至有拿了钱不认真工作、敷衍了事的,这样的事情在京津两地还真不少见。
不能光说部分内行存在的问题,我们票友有时也需要自我反省。内行习气许多人反感,但不少票友偏就沾染了这点习气,并把它“发扬光大”。比如多年前天津某名琴票就曾在台上阴我,把《春秋配》的“蒙君子”拉到《铡美案》“尊一声驸马爷”那样快;比如摆谱儿拿架子故作高深;比如内斗不团结;比如嫉贤妒能说风凉话;比如在票友大赛评审过程中拉帮结派排除异己……
说到这里,忽然有这样一个感受。虽然票界的许多事情在各地是相似的,比如票房之间和票房内部的明争暗斗也是有其普遍性,但总体上,北京票界有一点比天津好,就是扶持新人的力度。在北京,有才华的新秀往往会受到不止一位有实力者的提携,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在天津正相反,虽然整体实力绝不逊于北京,但有才华的新秀往往会受到不止一位有实力者的打压,让他们连露一面的机会都没有(比如06年和平杯天津赛区第三名居然无缘位列最后出线的四五人名单,还真是公平到莫须有理的地步了),湮没无闻,而赏识他们的前辈大多有心无力,也只能徒呼奈何,难怪一些已近中年仍不得志的资深票友要远赴北京抛头露面谋求机遇。这其间的巨大反差,还真是值得深思。
再有,就是票友的组织纪律性问题。前些天广德楼票友大会27号的开幕式上,我第一次看到那样无法无天的观众(实际上观众的组成主要就是与会的票友),频繁走动,毫不避讳,连腰都不弯一下。之后的两天是票友们的正式演出,观众却是一场比一场少,28号上午就少了一多半人,到29号又锐减一半,造成后台人比前台多的奇观。有票友发牢骚,说组织方没有组织来观众。天地良心!27号台下一楼二楼几乎座无虚席的除了与会票友能有几个外人?广德楼这样的小型剧场一共才多少席位,这次报名的票友就有约120人,何况还有亲友团。与会的票友们在后两天没有自己和关心的朋友演出时去了哪里?除去北京本地票友外,外地来的半数以上是在距广德楼不到二十米的宾馆里聊天或说戏。我个人因为临时有事只看了两场,但至少会觉得于心有愧,不会抱怨组委会没有组织来观众。我们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自己都不争气,怨得了谁人?
痛骂和鄙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把矛盾加剧。总共就这么有限的一小撮人喜欢京剧,还要斗得你死我活四分五裂,真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何必先生,何必哪?
衷心祝愿我们的内行和票友们可以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京剧艺术的明天群策群力。要团结,不要内耗,更不要内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