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颖欣Chris_Hu
胡颖欣Chris_H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6,959
  • 关注人气:2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2009-08-25 09:34:25)
标签:

春秋配

张派

票友

张君秋

梅兰芳

分类: 中国戏曲

林师的学生陈圆上月跟我提过,拟在假期多参加演出实践,希望合作演一出,最好是《会审》,那样他可以多作发挥,加上姜派的“请医读状”一节。他和他戏校的同学最近演出比较频繁,在毕业放假期间还能坚持舞台实践,确是有心胸。不过我个人对《会审》一剧是有顾虑的。按我个人的喜好,《起解-会审》更喜欢梅派的,所以一直在尽可能忘记原先学的张派旋律,张派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梅派还未能全记,冷不丁要拿起来唱,重记旋律倒没有多难,一个晚上差不多了,但问题有三:其一,张派此剧至少有两处嘎调翻高,我今年调嗓很少,也基本没有喊嗓,嗓音能否支持全剧不好说;其二,无论梅派、张派,能伴奏《会审》全剧的琴师极少,而且非双休日要上班;其三,我身材按演戏来说略嫌魁梧,租来的罪衣罪裙号太小,不合适。于是建议以《春秋配》的“捡柴”代之,小生的事情也不算少。陈在学校时没有学过张派戏的小生,需要一周时间恶补,这事就先拖延一下再说。周五陈圆演出《豆汁记》,我要在医院照顾重病的保姆,没有去看,也就没有拍到照片,遗憾。

 

周六下午通电话时,陈圆提到《春秋配》已经会了,周一演出也没问题,随后他电话就没电了。我马上打电话给组织票友演出并出租衣箱的董彦杰老师,问周一能否加一折《春秋配》。董老师因为转天要在外面出箱,必须在周六当天把所有事情定下来,就赶紧四处联系配角,忙碌很久才把这事搞掂。然后打电话给陈,一直打不通,知道是没电关机了。到终于打通时,他说刚想起周一和同学约好了去外地演出。我说那就算了,可是董老师忙前忙后半天,电话打了无数,我觉得回戏不合适,就告诉董老师小生来不了,请她帮忙再找一位小生,周一上午按原计划演出。

 

《春秋配》这戏几年前演过一次,觉得扮相尚可,不过到穿戴好了才发现自己近年发福太多,形象远不及当年,看来减肥计划是迫在眉睫了。一直没耐心去研究适合自己脸型的妆容画法,这次依旧请董老师代劳。周六那天心情不好,熬夜到早晨七点,八点起来忙碌,周一凌晨两点才睡下,六点就起,嗓音受到很大影响,有点吃力,好在还有亮音,个别高音稍有失润,有一处因在配角和乐队身上分神差点忘腔,整体唱念效果还是可以。因为武场迟到,当天折子戏又多,为节约时间,临时去掉了“回柴”,直接在“捡柴”一场唱散板高腔下场结束。

 

演出前还有个小插曲。这个小剧场是在红桥区一个小区里的。一早赶到剧场,发现里面坐满了人,得有200多口子,台上一个推销员口沫横飞在促销某种膏药,大爷大妈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日子。到九点钟医药推销会散去,京剧演出开始,偌大的屋子里只有二三十位观众,还是看得再入神也不动弹一下的,到散戏才鼓掌,大概都是上辈子观赏西洋歌剧养成的习惯。到我卸妆以后到台下看戏,大声喊好,场子才热起来,该有的都有了。唱戏的是疯子,没有人鼓掌,多少有点影响情绪,不过看得出他们对今天的几个折子戏还是比较满意的。

 

近来在王紫苓先生的熏陶下,我的做派比以前有所进步,但还是很差,慢慢改进。常和圆通大士来看演出,提了不少意见,让我受益很多。这出戏的盖口比较活,就是张君秋先生本人在不同录像版本里也不尽相同,几个角色对话时多一句少一句是常事,在没有时间和配角对戏直接台上见的情况下是需要一点道行的。饰演贾氏的刘俊晖本工铜锤,这次在参演《赵氏孤儿》和《赤桑镇》两折戏的间隙为我配演彩婆子,煞是辛苦,居然都能顺利演下来,实不简单,只有一处盖口忘词的地方被我接了过来,没有破绽。这次饰演乳娘的老人家是临时汆锅,台词稍有遗忘,好在问题不大,她的反应也够灵敏,我都能顺利接下去。不过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她唱惯主角了,加上不太知道该剧的乳娘在台上如何走动,所以移动幅度很小,而且都是站在角儿的方位,我怕她紧张忘词,也就没有随时跟她嘀咕诸如“往那边走”之类的话,只能站到旁边去。常戏后的评点很准确:“四爷,你站的都是宫女丫鬟的位置,这出戏是给她唱了!”

 

张派此剧较之梅、黄两派,除了旋律外,主要是扮相和唱词的改动较大。可能是建国后文革前思维方式的影响,姜秋莲不愿去捡柴,是因为封建社会未出阁的女儿家抛头露面不合礼教,要被耻笑,但是“二八女理应该不出绣房”这样的理由在革命年代显然是不合时宜,张君秋先生就把她不去的理由改为生病,扮相也随之改变。可是我个人的感觉,即使张君秋先生本人的演出录像,除了扮相也看不出多少生病的影子,尤其在二黄之后做派逐渐丰富、顾盼生姿的部分,姜秋莲哪里还有半点生病的样子?如果算上传统的“砸涧”一折,要翻墙逃出家门(这是清代同名话本小说的描述,和老本剧情基本一致),一路奔波,还要施展智慧和力气把强盗侯尚官推下山涧,按小说所云,年仅十六岁、鞋弓袜小(应是缠足吧)的弱女子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已属不易,要是染病在身,怕是根本无力逃走和反抗了。要说只是偶染微恙体力尚可,那不干活就是做女儿的不对了。姜秋莲不愿捡柴的理由只能有二:一是礼教上未婚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否则可能引来蜚短流长,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无人愿娶,嫁不出去;二是缠足妇女外出做体力活确实有相当难度,何况年纪还小。张君秋先生成派以后的声腔,表现一十六岁的女儿家确实不大适宜,但是他此剧的旋律确实动听,唱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加上梅派黄派琴师难觅,目前能在票界广泛演出的多是张派。

 

按我的脸型和体型,按张派以外的传统扮相更能藏拙一点。王紫苓先生精通此剧,等有机会请她加以指点,不过此前我要先熟悉老路的唱词才行,以便她可以按照自己所学来讲。闫曾建议我唱黄派,我倒也模仿得来,对黄宗师的师父陈老夫子的唱法也有过研究,可惜琴师不好找,这事就一直拖下来。梅派和黄派的台词基本算是老路,但我只记得清二黄的唱词,其他部分要做做功课了。梅派和黄派的难点是“砸涧”一折的唱和念白没有资料。张派“砸涧”倒是有剧本和曲谱,但没有视频资料,不过有腔就可以排出来,“砸涧”的做派,王紫苓先生还记得,可以请她指导。将来还想找找梆子剧种该折的资料,看看舞台调度和配角的做派以作参考。

 

贴几张圆通大士给拍的剧照。唉,怎么看怎么像唱花脸的料,可是,嗓子呢?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昨日演出《春秋配》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