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京剧小生姜派艺术,寄望未来 文/林懋荣


标签:
京剧小生姜妙香叶盛兰杂货 |
分类: 中国戏曲 |
介绍京剧小生姜派艺术,寄望未来
林懋荣
姜妙香先生肖像
京剧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名纹,字慧波,出生于北京,生长在梨园世家,祖籍河北省河间府。父亲姜俪云当年在四大徽班其中之一的四喜班里唱青衣,他能戏颇多桃李满门。姜妙香先生子承父业,八岁开始学艺也唱青衣自幼走红一鸣惊人!后因身体关系改唱了小生。姜先生改唱小生后便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他多方拜师学艺,曾先后向朱素云先生、茹莱卿先生、冯慧林先生、江春山先生等学习文武小生戏。另外他还向陆杏林先生学习昆曲,再加上他本人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和实力,所以当年他是文武昆乱不挡,很快就名声大振东山崛起。他与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为京剧小生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姜妙香先生品德高尚为人忠厚善良。他颇通文墨,不但能解四书章句,同时又能书会画,当年他绘的牡丹很是闻名,平时他对人总是那样彬彬有礼,说话总是那样慢条斯理,他神态潇洒,慈祥和气颇有一派雅士之风,学者风范。人们赠有雅号为姜圣人。姜先生的艺术同他的人品一样都受到人们的爱戴,这真是艺如其人,令人敬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姜先生为笔者说戏
姜先生一生热爱艺术,他始终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谦逊好学刻苦钻研,无论是他的演唱、道白和表演都非常地规范,同时也非常细腻讲究,品位高雅,韵味浓厚,因而深受观众的喜爱。下面就让我把姜派艺术的唱、念、做这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概括地向朋友们做一介绍吧!
首先介绍姜派的演唱艺术。在介绍之前我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说姜先生是京剧小生宗师,因为姜先生对京剧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推动了京剧小生的艺术发展。当年他敢于大胆突破,创新,改变了前人的唱法,因而丰富、发展、充实了小生的唱腔艺术。早年的小生唱腔非常简单质朴,直来直去也没有什么腔,听起来很不悦耳,然而姜先生就在小生唱腔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青衣的唱腔和老生的唱腔,同时还吸收借用了昆曲的唱法,但他都绝不是照搬,通过吸收借鉴再转化,将小生的唱腔融为一体,他敢于革新,创造出了小生唱腔独特的风格。众所周知,当年他革新创造的小生娃娃调就是明显的例证。一曲《四郎探母》“巡营”中杨宗保在马上的那段唱腔,当年几乎红遍京城,家喻户晓。姜先生对小生唱腔的改革和贡献是全面的,整体的,也是自成体系的。他把小生唱腔的类别,无论是西皮和二黄,或是反二黄包括其中的各种板式如:倒板、原板、二六、快板、慢板、流水等等各种板式他都认真研究突破,创新,就连平时最常用的散板和摇板也要改革变化出新。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姜先生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和动听悦耳的新腔,即便就是散板也是韵味十足,别致好听。从此小生的唱腔丰富多彩了,旋律优美了,同时也更加细腻了,表现力也强了。姜先生对小生唱腔的改革在京剧史上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不但使小生演员的唱腔艺术得到了飞跃,同时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笔者在戏校学习时的便装照
下面再说说姜先生的演唱技巧。姜派唱腔是非常讲究演唱技巧的,早年姜先生有一个天赋的好嗓子,他的嗓音清亮甜润,刚柔兼备,再加上他有着雄厚的演唱功力,真是怎么唱怎么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和运用演唱技巧,他把每一段唱,每一个腔都安排布局得相当完美。所谓演唱技巧就是演唱过程中的阴阳顿挫、轻重缓急,细致地说就是在演唱之中这一停一顿,一收一放,一轻一重,一柔一掭,一快一慢,一摧一搬都要在节奏的规律里处理得恰到好处。行腔技巧灵活多变,但要快慢适中的抒发人物的情感,从而使演唱有深度有内涵,优美动听,耐人寻味,以求达到声情并茂的美好境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的便装照
另外再说说姜派的演唱风格。我自己体会到的就是非常的自如舒展,细腻洒脱,刚柔相济,韵味浓厚,同时,刚中有柔,柔中有俏,真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当年姜派的唱功戏有:《孝感天》、《飞虎山》、《白门楼》、《辕门射戟》、《叫关》、《小显》、《监酒令》、《玉门关》,时称“姜八出”。姜先生在戏中设计的二黄三眼唱段,可以说就是小生的咏叹调,真是经典之作!同时他与梅兰芳大师合作演出的私房戏如《生死恨》、《凤还巢》、《洛神》、《西施》、《牢狱鸳鸯》、《俊袭人》等剧目,其中在戏中小生的唱段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姜先生把小生的唱腔艺术带进了高层次深层次,以致影响至今,确实是功不可没呀!
接下来就说说姜派的道白。姜先生的道白很有特色,他大小嗓结合得非常自如,在道白中他用的大嗓都是他的本音真嗓,同时他的小嗓又比较宽亮,所以在道白中他高低音的运用,也就是大小嗓的结合是非常和谐完美的,姜先生的道白和演唱都非常讲究四声的运用,力求吐字清楚准确,字音要正确圆润悦耳,同时还要有韵律,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物性格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姜先生演穷生戏,他的道白就比较贴近生活,有些口语化,也很随意,很有穷秀才的韵味,再配上面部表情和动作,那真是表演得惟妙惟肖。又比如姜先生扮演的水军都督周瑜时的道白就截然不同了,他突出了力度,节奏鲜明,念出了人物的气质。戏中,周瑜同孔明、鲁肃、蒋干等人物的对白,随着角色的内心变化,姜先生都处理得有声有色,他那语调、韵律、节奏,以及在道白中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的变化,都非常生动自然地把水军都督周瑜的英俊威武,气窄性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剧装照
听姜先生道白真是一种艺术享受!无论是京白还是韵白都让你感到很有味道,非常好听。他在舞台上哪怕是演个不重要的角色,只要他一张嘴念白,就马上令人感到与众不同。比如他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子期,这个角色根本没有多少台词,他在帐中劝说项羽汉兵势重不可出征,在念这段台词时,姜先生一张嘴就有戏份,就深深地吸引住了观众。他感情饱满,韵味好听,铿锵有力,节奏分明,这时观众便情不自禁地为他这几句台词报以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我就在幕旁看戏,真让我惊呆了!这是多么了不起,他的艺术怎不令人心服口服啊!
下面接着再说一说姜派的表演艺术。作为一名小生演员就需要你文武昆乱不挡,所以说做工是相当繁重的,小生所扮演的角色如落难的王孙,相思的公子,寒酸的秀才,英俊的少年,威武的将军等等,这里面有文有武种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从程式到表演都不能雷同,能如此完全胜任好这些角色是很不容易的,这就需要看你演员本人的艺术修养和你的基础与实力。然而姜先生就能完全胜任,活灵活现地演好这些角色,他的表演不温不火,始终不失分寸,不离人物,又从不卖弄做作,不带一点凡夫俗子的市侩气,他举手投足都不失书卷韵味,使得人物高雅,有内涵,所以就更加感染观众,我认为这就是姜派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笔者剧装照
说到表演,这里我还要谈一谈姜先生的昆曲戏。当年我看过姜先生的昆曲戏有《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和《游园惊梦》。姜先生演唱的昆曲就是正宗的京昆,他的韵味醇正,风格高雅,表演细腻,真是令人难忘!特别是他和梅大师合作的“奇双会”这出戏,我看了不止一次,真是太过瘾了。我觉得姜先生简直把人物都给演活了。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看这出戏时使我非常地惊讶,我看到了姜先生高超的演技,但我万想不到,就连姜先生的后背都有戏,都能出彩,其中有段戏,当小生唱完第一段吹腔后念白,念到最后要呼唤三声“夫人”,这时身体要转向后面,看着夫人,背向观众,随着前两声“夫人”,小生恭着手,左右脚各有一个垫步,随着第三声“夫人”,小生搭袖要向夫人方向紧走几步,似跑步状态,这时肩膀要随着身子做轻微的扭动,这一系列的动作从他的后背就完全表达体现出来他对夫人的爱,要急忙向前赔礼,哄老婆开心,同时还可以从中看出他对老婆那股酸酸的嗲劲。这些思想感情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都从他的后背展现了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演到这里,观众都不禁为他抱以热烈的掌声。这足以说明姜先生的表演功力是多么了不起。这段戏观众根本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但姜先生能结合人物的内心世界调动全身的机体功能,他背向观众时就用后背来演戏,也可以说他让后背都能说话,用肌体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真是太让人折服了。
上世纪八十年笔者演出剧照
我今生能得到姜妙香先生的厚爱,成为姜氏门生,这真是我终身的荣幸!同时更让我深感幸运的是,我一直在他的身旁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他对我的言传身教,就是我终生的宝贵财富,这让我今生今世都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说到这里不由得又要回顾一段往事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实验京剧团工作,当时我们在珠市口华北戏院上班(地址就是现在的丰泽园饭庄),那里离叶盛兰先生家很近(叶先生当年居住在果子巷棉花五条)所以有时得空我也去拜访叶先生,我每次去看望叶先生时,他总是非常热情地把我让到他的房间,为我泡上茶水,我们一起促膝谈心,一聊就是大半天,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心里很是感激!同时更使我感动的是叶先生没有一点门户之见,记得他曾不止一次亲切地对我说,你是姜先生的学生,其实姜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我向他老也学了不少东西,使我也受益良多。姜先生的艺术和他的人品,我始终都是非常的敬重,同时叶先生还再三地叮嘱我说,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机遇,要知道姜先生的年岁大了,你要抓时间抢时间,要多向老师学玩意儿,机会难得啊!
2008年元月在为纪念姜先生的晚会上笔者重登舞台演出《打盖》剧照
听了叶先生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我深受鼓舞和感动,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也没有忘记叶先生的教诲。如今让我痛心的是眼下在京剧舞台上,姜派艺术的风采已经淡然无存了,这是多么令人不安和焦虑呀!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可我愿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把我这点微薄的能力奉献给下一代,我多么希望姜派艺术能够真正有人继承发扬光大呀!可如今,眼下我们的青年小生演员他们都不太了解姜派艺术了,所以,我想奉献一份爱心却总让我感到非常的失望,即便这样,我还是尽心尽力的去寻求真正愿意继承姜派艺术的同行的朋友们,我愿在自己的晚年里,为弘扬传播姜派艺术,为报答恩师的在天之灵,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