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已故京剧名家吴江秋先生二三事

(2007-06-08 16:09:56)
标签:

京剧

梅派

荀派

吴绛秋

吴江秋

分类: 中国戏曲
吴江秋,原艺名“吴绛秋”,生年不详,大约在1920~1921年之间,是王瑶卿、荀慧生的弟子,对梅荀尚程筱等旦角大家的艺术风格了然于心,戏路宽广,能戏极多,文武昆乱不挡。晚年落户北京风雷京剧团,长期在北京居住,退休后仍然罄尽心血向内行和票友传授京剧艺术,为文革后京剧的教学与普及工作做出很大贡献。
 
天津票界名宿郑光信、王惠玉两位先生是吴老的忘年好友,经常去北京吴老家中做客,吴老来到天津也必然找他二位盘桓论道。我虽无缘亲见吴老,但在94年初见郑师时就听他经常提起吴老,讲到吴老的一些趣闻逸事,可惜大部分都已忘却,只看到郑师桌面上有当时已70多岁吴老与郑师的合影,是位方面大耳、魁梧慈祥的老人,单看照片看不出他是旦角演员。照片上的吴老很年轻,看去也就五十多岁,郑师告诉我吴老做过整容手术。吴老是个恨戏的人,他整容主要是为了扮相的关系。
 
郑师给我看过吴江秋先生40年代演出海报的照片,在众多名家济济一堂的合作演出中,按主角待遇“躺”着书写的“吴绛秋”三个大字异常突出。从“吴绛秋”到“吴江秋”,这一字之差从何而来?
 
据郑师转述吴老的说法,吴老早年红极一时,然也有不得志的时候。晚年某次有“高人”跟吴老说,他倒霉就在“吴绛秋”的“绛”这个绞丝上了,什么好事都被搅和坏了;而且“秋”字有火,缺水调和,不如改“绛”为“江”,念起来和原先差不多,容易记住,运数也改过来了。吴老从善如流,在“高人”的指导下,把“吴绛秋”之名改为“吴江秋”,只是这个名字大概也只有他自己偶尔使用了。:)
 
如今已近八旬高龄的王惠玉先生早年有幸亲聆王瑶卿先生教戏,17岁上曾与其他名票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以《五花洞》一剧登台,因为师承的关系,他与吴老往来自然甚密,时常住到吴家。吴老住的是老式院子的二楼,爱戏成痴的他每天五点多钟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绑上硬跷,然后抱起他家两尺来宽的大土箱子下楼倒垃圾。有一天正赶上楼下上学的小女孩早到院里上厕所,天色正黑,吴老脚底下的功夫可是出神入化,一阵风就从二楼刮到楼下院内,小女孩冷不丁看到一条奇形怪状(抱着土箱子呢)的魁梧黑影悄无声息欺到面前,当时吓得魂飞魄散!
 
上面这件事说来是当作笑谈,却能从中看到吴老的敬业精神。在年逾古稀又少有演出的情况下他还能坚持全天候练习硬跷,足见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才让他在舞台上身姿婀娜,动转如风,一双硬跷比许多花旦演员的真脚还要管用。王老在北京时常跟吴老一起踩了跷去市场买菜(王老大概是软跷),引来众人侧目,二老却是举止泰然,全不当一回事。
 
1998年7月18日,吴江秋先生因白血病不治在上海病逝,享年78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