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学与活用

(2007-02-13 20:54:41)
标签:

学京剧

京剧

戏曲

流派

舞台艺术

分类: 中国戏曲

经常听到演员与票界就流派继承方面发生意见分歧的事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实大可不必。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扮相问题,您现在还沿用清末的老规矩,多富丽堂皇的戏也是不施脂粉就出来,肯定是不成。清末夜戏无灯,或只点昏暗的蜡烛;当代舞台上大都是偏黄的强光,您不施脂粉出来试试?颜色艳丽的盛装衬得脸色极不健康,比魂子强不多少,不吓死几个才怪!至于白髯老者以及贫困病苦或要倒霉的角色常常清水脸出来(在现代舞台灯光下,即便是老规矩要求所谓清水脸者,除非是病入膏肓或倒霉到极点的角色,也多是要薄施一点脂粉的),那是另一回事。

时代在发展,尊重传统,但是不能食古不化。美的标准也在演变,在继承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君若不信,按余玉琴当年原样扮个十三妹出来,观众多半会误以为您扮的是赛西施!

票友看戏学戏讲究归路,强调流派,力求规范;而内行往往强调不能死学,要在适合自己条件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京剧走到今天,已经是趋于没落了。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活跃于舞台上的内外行整体水平明显不及文革以前,这是毋庸讳言的。老辈凋零,许多中年演员又缺乏足够的舞台实践机会,不能更上层楼,使得当代戏曲舞台不再出现大师级人物,也不再产生新流派。

有没有新流派本无所谓,演员的个人风格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符合“京剧”的规范。四大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的时代已经把流派发展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后来者很难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突破。当然这也和演员的学识素养有关系。

有人喜欢矫情,说不是学的某派,或曰不能死学某派。话是不错,可是不归派难道就没有规范了?要创新,先把基本功打扎实再说,至少唱念上不应该有明显的毛病吧?老科班教的都是大路,没有流派之分,可是唱念做打各项规范尤其严格,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而当今舞台的当红演员中,很大一部分在基本功上还有明显漏洞。仅以唱念为例,许多知名演员在发声和吐字归韵上还不够到位,甚至有明显的误区。发音有问题,口型不对,吐字归韵毛病多多,如此种种,创新的资本又在哪里?

程荀两派在传承上的误区最为典型。一些当红的程派女演员嗓子已经相当宽厚,却还要憋粗了嗓门去模仿男性的宽音,同时失去了纤细灵巧的弱音,声如牛吼,从声音造型上就完全失去女性的韵致,程腔细若游丝的特点几乎无从体现,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得不偿失。有的女演员在得到李世济老师的指点后,听起来反而别扭了许多,原因就在于此。李老嗓音窄细,她的吐字风格和这种粗浊的音色是完全矛盾的。

荀派是另一个极端。许多女演员念白都在高音区,上得去下不来,“燕语莺声”得近乎噪音,听得人头疼。唱念上完全没有宽音,滑音滑得过分,荀派特有的小黄音也不复存在,使所谓荀派真正等同于大路。许多荀派演员只注意了手势的模仿,却忽视了腰作为中轴的作用,在做派上也就体现不出荀的味道。

文革后,一些基本功比较扎实的著名演员也曾有所创建个人风格的想法,均以失败告终。创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该演员的特色剧目能否广为流传。作品不能流传是多方面的,有演员自身的因素,有创作的问题,也有市场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该剧目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可复制性,其他院团和票界乐于也易于效仿,才能广泛传播并流传,成为真正有影响的经典。

市场方面,由于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京剧已经不属于大众文化,尤其是许多正当年的中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太少,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推广新剧目了。

创作方面,或者是高成本的大制作,艺术性且不提,就看那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投入,根本没有被复制的可能;或者是一味求新求怪,格调不高,或虽然好听却唱腔过于繁复难于记忆(如杨荣环的《祭塔》),其他院团和票界没有兴趣效仿。

演员方面,没能形成流派,个人剧目也未被广泛搬演的,可以举出杨荣环、李维康等这样一些名家的例子。

流派的规范当然严格,但是再严也始终是符合京剧行当及相关程式下的人物的。在技术过硬的前提下,人物塑造好了,其他都不是问题。

前两年在电视直播里看到过已在上海的李国静演出的《宇宙锋》“修本”一折,说实在话,有些失望。李的脸型已有了些变化,格外丰腴,扮相没有找好,她少年时得到过杨荣环先生的传授,不过杨先生有些东西只适合他自己,其他人拿来未必适用。而李的演出比杨先生要过火得多,已经不是赵艳蓉这个人物了。随便转个身也要耍出水袖花来,做派上也和真疯差不多,怎么看怎么感觉她演的是失子惊疯的胡氏。因为没有金殿一折,反二黄唱完后有三笑,梅兰芳先生在这里的笑声是含泪的,非常苦涩,一声比一声沙哑,最后几乎笑不成声,让听者感觉到人物内心极度的痛苦,虽然是笑,她的内心却是在痛哭,比真哭还要震撼人心!一个大家闺秀,在老奸巨滑的亲生父亲面前为了表演逼真,违心地装疯卖傻,甚至要以“共话缠绵”这样大逆不道的胡言乱语来让父亲相信她是真疯,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表演上要时时体现出她内心从矛盾到痛苦的过程以及她在每一步还没想好接下来该做什么时的思索。这一系列的表演使赵高对她“疯了”的“事实”深信不疑,单演“修本”的话到反二黄结束时这一折的剧情似乎已经结束,可是绝不能轻轻放过,因为女主角在赵高面前的表演已经成功,可她内心的痛苦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需要有一个途径把她内心的痛苦和哭泣发泄出来。而李的演出里,这三笑无疑是真疯了,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疯子天真的快乐,而不是装疯者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痛苦呐喊。内行学戏讲究适合自己,不过就这个戏而言,梅兰芳先生的处理无疑最为精到,他好的地方还是需要吸收的。

许多新戏迷把张火丁的演唱称为程腔张韵,甚至有称是新张派的。张是当今比较有实力的演员,在场上颇有大角儿的风范,观众缘很好,人也用功,身段功夫尤佳,但不足之处也相当突出,特别是在演唱的气息、吐字、归韵等方面还有明显的问题存在,距离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这“韵”、“派” 两字如何当得?捧角是好事,但不要捧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