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有效发挥“交流平台”的教学功能
(2010-11-04 21:35:41)
标签:
杂谈 |
如何有效发挥“交流平台”的教学功能
叶洪林
“交流平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回顾拓展”的一个版块。有回顾——通过温习课文,回顾课文的某个读写规律的具体体现;有拓展——通过交流,深化对读写规律的认识。编者安排这一板块的基本目的是指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它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与低中年级不同的是,侧重于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回顾拓展”有以下三个教学功能:一、形成某一方面(比如知识,虽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但知识的教学不能偏废啊!知识教学该讲则讲,该总结则总结,为什么要遮掩呢?)较为系统的结构;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养成,侧重于读写方法与读写能力;三、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在一组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既要扬长又要避短,既要查漏也要补阙。
下面,我拟以人教课标教材五(上)第三单元“回顾拓展”为例,谈一谈如何发挥“交流平台”的教学功能。
一、
本册第三组课文单元导语是这样说的: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这一段话中,这样一些知识应该引起关注“说明性文章”(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说明文注解为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要点”“说明方法”。这三个知识分别指向文章的“文体”“内容”“形式”等三个方面。
比如就“内容”而言,说明性的文章常讲植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生活习性、产品的使用方法、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等。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可以的下面这个内容发挥功用。在“交流平台”有这样一个内容:“通过课内外阅读说明性的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方面的收获吧!”在指导抓要点教学中,学生的汇报往往比较零碎,而教师恰好可以利用“内容”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学生说:“学习了《鲸》我知道了鲸很大、很重的特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这是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你关注了它的外形特点,如果你还关注鲸的生活习性,相信你会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
有人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教师来说却是一个谜。”在本单元中,“形式”大多指向说明方法,教师应尽量明确每一种说明方法的定义、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如此将知识了然于胸方能在教学中定力十足、游刃有余,切不可模棱两可、人云亦云,犯知识性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啊。
二、
本单元有两个方法要经过运用形成能力:一是阅读说明性文章抓要点的方法;二是阅读说明性文章分析说明方法的方法。
一般而言,准确、清楚是我们对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因此说明性文章往往在每个自然段有中心句——这就是说明性文章抓要点的基本方法。比如指导学生抓中心句理清《鲸》的要点后,可立即找一篇与此内容结构相似的课外说明性文章,运用这一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章要点。如《黄山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对于“说明方法”的识别训练可以采用问题判断的方式,厘清方法之间的差别、实质,这是其一。其二是训练说明方法的转换、运用。
一者解决读(写)什么的问题,二者解决怎样(读)写的问题。二者结合就大致解决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性文章的主要读(写)方法的问题,有利于这项能力的形成。
小学阶段“交流平台”读写知识安排如下:(引用林丽卿
阅读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
写作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
1、本单元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收获和体会(五上1); 2、重点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感受,作者受到的启发;(五上4) 3、搜集、整理和应用资料的方法。(五上7)。 |
1、本组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自己的习作怎么表达感情(五上2); 2、了解一些说明的基本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五上3); 3、怎样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五上6); 4、本组课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本学期掌握的学习方法等(五上8)。 |
1、怎么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读课文(五下2); 2、人物性格特点的比较 |
1、景物描写和借物喻人(五下1); 2、说话要简练、得体(五下3); 3、课文怎么表达思想感情(五下4); 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五下7); 4、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写( 五下8)。 |
1、 写景文章的联想和想象 (六上1); 2、理解课文内容要联系实际(六上4); 3、句子含着的深层的意思(六上5)。 |
1、写人记事的文章怎么感动人( 六上2); 2、 环境描与和人物心理描写(六上3); 3、丰子恺的《白鹅》动物描写方法(六上7); 4、艺术感受融入联想与想象(六上8); |
1、阅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六下1) 2、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六下4) |
1、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六下2); 2、开头与结尾(六下3)。 |
三、
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难免有些知识未掌握,技能未形成,那么在就可以以“交流平台”为平台,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该单元的学习情况,以促进这个习惯的养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将平时的错题原题抄在错题本,一个单元教学完成后再做再改,如果仍然有误,则需师生反思、总结。
在本单元中,“对比”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比如说《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这一自然段:“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第一句与二、三句构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了“对比”的说明方法。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作比较”是同中有异,比较的是程度方面等的差别,而“对比”则是对立相反的情况之间的比较。
此外,“比喻”与“打比方”也是较易让学生分辨不清的,这也可以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当然引导反思、总结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交流平台”的三个教学功能如果从课的角度来说,它其实就是知识总结课、读写例话课、查漏补阙(复习)课的功能有机结合与交融。在目标上侧重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在实施策略上,注意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做法,注重以旧带新、巩固运用(由课文“例子”引出“规律”,再由“规律”指导课外“例子”);在结果上,要求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一定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方法的,还可以是过程的、技能的。
附: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第三单元“交流平台”教学设计(简案)
一、
1.出示《鲸》片断: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2.预设问题:这一段的要点是什么?你是怎么抓住要点的?(根据学生发言讲过抓说明性文章要点的方法)
3.运用抓说明性文章要点的方法。(选文先课内文章后课外文章)
4.总结过渡。
二、辨别说明方法
1.出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注意区别“打比方”与“比喻” 两种说明方法的不同)
2.出示课中的相关句群。(注意区别“作比较”与“对比”两种说明方法)
3.汇报书中表格“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部分。
4.总结过渡。
三、运用说明方法
1.句子变换说明方法训练。
2.句群变换说明方法训练。
请勿转载,投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