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在美十大雷人之举(1)

(2009-02-23 10:27:00)
标签:

母亲

在美国

雷人

学英语

杂谈

母亲几个月前来美国和加拿大探望我们和姐姐一家人,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由于中西国情、地域与文化的不同,甚至老一辈与我们年轻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母亲经常爆出一些“雷人”之举,让我“目瞪口呆”。

 

雷人之举一:两年多前我开始在香港《明报》在纽约地区的报馆工作,这是一家人人都知道的中文媒体,随后我几次回国探望母亲时,都一一将我的情况汇报给了她老人家。

 

几个月前,母亲到了新泽西。大约在她抵达这里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她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我说,“原来你用中文写新闻,而不是用英语写稿”。我晕。

 

我是生在祖国、长在祖国,尽管从中学到大学学过近十年的英语,但都是“半吊子”,后来在工作中又将那点“半吊子”英语撒到了大江南北,哪有用英文直接写新闻的能力。用英文写作,需要你具备很专业、很地道、很懂得英文书面表达体系的能力才行,而不是你的英文口语如何棒就可为之的。

 

在美国,能进入主流媒体圈工作、能用英文直接在报刊上写新闻的的华人凤毛麟角。很多中国父母花了很大的代价,培养孩子在美国读了两个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人学成后依然挤在华人社区或媒体里挣饭吃,就更别提我的那点英文本事了。

 

我想母亲说出这“雷人”之话,一是发现我用中文写稿而根本不会用英文写后,对我大失所望;二是发现了女儿这份职业与在国内的工作相比实在没什么大长进,回国后也没什么可对老同事吹的了,所以更是失望加失望。

 

雷人之举二:在美国,“Thank you”(谢谢)是一个随时随地挂在任何人嘴上的最最普遍的话语,只要别人给了你帮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及其渺小的帮忙,也要大声说“Thank you”,而更多的时候,只这么简单的谢一下还不行,还要表达更诚心、更重的谢意,所以经常说的是“Thanks lot”或者“Thank you so much ”(非常感谢)。

 

母亲初来时,我就将这里的国情告诉了她,提醒说对于她这种年龄的老人,人们一定会提供很多方便帮助,比如帮你开门呀;在你走出任何商店或机构的大门时,走在你前面的人肯定会帮你拽着门等你走出,而不会大手一撒,将门几乎弹在后面人的脸上;在路口过马路时,车辆一定会等你慢慢走过才通过呀;见你拿着东西太多时,超市的工作人员会帮你将东西拎到车上等等。碰到这种情况,你一定要感谢人家,说“Thank you”。

 

母亲将我的话牢记心中,并勤奋的要求我教她学英文。起初我只教了她“Thank you”“Excuse me”等简单用语。但母亲见我总是说“Thank you so much ”,也要求我教她这样说“感谢”。

 

母亲是山东人,尽管毕业后进了北京城51年,但至今一口山东腔,即使说英文也毫不例外,任凭我怎么纠正,就是乡音不改。于是“Thank you so much ”在她的嘴里就变成了“三球搔骂死”。我,晕倒。

 

而母亲呢,以为自己学的很地道。某日给在温哥华的姐姐打电话,炫耀自己的学习成果,开嘴说出的“三球搔骂死”将姐姐也“雷”倒了,姐姐在电话那边忙追问“是谁教你的这种英语?”母亲回答到“是国旗”。站在旁边的我当场倒地不起。

 

 

雷人之举三:美国经济危机,香港《明报》全面亏损,遂停止了在美东和美西的报纸发行。我下岗回家,有了富裕的时间得以开播。我将开博的消息在电话中告诉了现在加拿大的母亲,请她有时间看看我的博文。

 

母亲当然不知道如何上网,更不知如何浏览我的博客,自然是在姐姐的帮助下才实现。过几日,母亲打来电话说,我看了你的博文了,写得挺好的。你这个时候开开博挺对的,如此你可以常练手,以免荒疏了写稿子的能力,影响将来再上岗。我,再次晕倒。这回被雷倒的不光我一个人,开有诗歌博客的儿子也被母亲“雷”到在地起不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