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青歌赛卖弄文化的余秋雨

(2010-06-22 08:37:18)
标签:

青歌赛

评委

余秋雨

文化

                       

                        余秋雨先生出的题太难了吧?

 

                                        文/申公无忌

 

    余秋雨先生的书(仅限于文化散文的部分),读过不少。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不错的。《山居笔记》,我曾列入儿子的推荐书目之一。

    关于他的学问,我也是听说过的。因为,他过去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同事,我是认识几个的。这一点,没有什么人怀疑。他的才华和聪明,有过人之处,显然不是凡俗之人。

    不过,前些天偶然看电视,看到余秋雨先生的表现,心中多少有点不快。你有学问,也不该不分场合地卖弄啊。中央台的青歌大赛,余秋雨先生是评委,他给青年歌手出题,据称是要考选手们的文化素质。但是,他出的题目,实在是有点偏科了。因为,你要考的人,不是文科的大学生,而是以唱歌为专业的青年歌手。当然,现下青年歌手的文化素养,并不太高,比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却不知道是何朝何代的人。如此等等,也是事实。

    那天同朋友一块喝酒。余秋雨先生出题了。题目是“十分学七要抛三”。歌手有点犯晕。很正常。我的朋友彼此相问,这是什么意思呢?说实话,这句话考我,我也一时答不完全。好在我也是读过点书的。有文学学士学位,还有一个不相关的硕士学位。当然,我可能读得不太好,是一个不怎么用功的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d2310100k3er.html?tj=1) - 余秋雨先生出的题太难了吧?_申公无忌_新浪博客

    “十分学七要抛三”,出自郑板桥。大意就是学习要灵活,不拘泥古法。我知道的,就这一点点。于是,余先生开始侃侃而谈。或许,许多人会以为,余大师真了不起,这么有学问。但是,这学问显摆的是不是有点弄错场合了呢?

    今天有空,突然想起这件事。便去又翻书又上网,想弄清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原因无他。我是怕被别人数落。毕竟,我也写了三十年文章,也写过几本书,其中有一本还算畅销。余先生考青年歌手的题目,你都答不上来,人家是要笑话的。通过一番努力,我对这句话的认识,大致比原先提高了一点点。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大家兼诗人,他曾写过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说,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他倡导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因而提出“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活各自探”的主张。他是主张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用到艺术的境界,郑板桥主张向石涛学习,应该“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个性,要有独创性,风格多样化。郑板桥曾说“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不要受某家、某派、某种风格的限制,通过实践创造自已的风格,不断创新。郑板桥书画艺术的炉火纯青,正是他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

    呵呵,这样的解释,也是未经余秋雨先生审核的。只是我自己的零星理解而已。余大师的苦心,我们可以理解,他是希望青年歌手们师承前人,要不断创新,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想法是对的。

    因此,我建议,余先生下次出题的时候,还是尽量通俗一点为好,隔行毕竟隔山,题出得太难了,青年歌手心里会恨你的。这是真话。因为你让他们难堪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d2310100k3er.html?tj=1) - 余秋雨先生出的题太难了吧?_申公无忌_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