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篇为企业内部所做的稿子)

(2010-04-09 18:27:07)
标签:

杂谈

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过去30年,我们从工业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

过去10年,我们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过去5年,我们从民族身分世界进入了全球身分世界。

 

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几乎是以血腥的方式进行。革命者以颠覆和屠戮旧阶级、旧王朝和旧时代的方法,获得新生。每一次,当一批人被驱逐出金銮殿的时候,另外一批人重新坐了进去。

 

而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却以兵不血刃的革命方式,扫荡了所有旧有的皇冠和贵族,趟平了所有的等级。于是每一个人都赋予了可能,每一个人都赋予了机会,每一个人都赋予了同样的平台:一切皆有可能。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但这却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新时代的入场券。

 

知识经济尽管平等,却愈加复杂;信息化尽管将机会散发给每一个个体,却更加需求创新;全球化尽管阳关普照,却越显残酷而冷漠。于是我们在如此令人激动的时刻前所未有充分地体验现实人世:每一天都有人跳脱出来万众欢呼,每一天都有人黯然神伤颓然离场。

 

一切都取决于这样的简单事实:你需要拥有学习的能力,你需要更新你的学习方法,你需要改造你的学习。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因为当这个世界组织、市场、创新方式的DNA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的时候,你必须去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本质,也就是考验任何一个物种,当它们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他们能否学习到这些环境改变的真实内涵,从而从自身的内部开始改造以求生存乃至发展和繁荣。

 

学习的改造便是如此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业。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可大可小的游戏。它决定着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公司的荣与衰、进与退、生与死。因为学习的方法、能力与模式,决定着你在迅即改变的世界中的调适、改变与发展的方向。

 

我们曾经沉溺于自然的发展,因为我们以为积累——无论是知识,还是财富,乃是学习的基本。但是当互联网发端狂飙全球的时候,这种沉积岩似的缓慢速度便会拖垮知识的积累,我们更需要一种几何式的、集成式的发散性学习;我们也曾经依赖手工作坊式的、言传身教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以为薪尽火传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当一种又一种的学习工具被创造出来,从而造就火山爆发式的知识普及的时候,我们发现,制造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天方夜谭式的臆想,而是必须的路径。最致命的是,我们曾经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且仅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跟随这样的一条道路去学习、去工作、去努力,我们就能够走到成功的彼岸。而这个正在变改变、被创新和被革命的世界却如此实在地告诉我们:若果我们封闭了向这个世界的多样化开放的心灵,我们就封闭了学习的可能性。

 

因此,改造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去知道一些新信息、新动向、新知识,而是诚心诚意地将在旧模式、旧系统和旧时代中所残留下来的习惯和思维全面打破,而去拥抱新模式、新系统和新时代,掌握它的环境、创造了解的工具和保持开放的心灵。

 

诚然,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带有着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烙印。有地域的、有文化的、有系统的、有习惯的、有机构的、有传统的;有来自教育的,有来自经验的,有来自所居住的社群的,有来自所生存的制度的……这一切于是在个体的学习经历中,都必然自觉不自觉地代入从而影响学习的方法和进程。而这,似乎值得尊重与自豪,恰如每个个人的个性与尊严值得尊重与自豪。

 

可惜,竞争、市场与时代却执拗与残酷地拒绝这样的个性化彰显。知识化、信息化与全球化如果洪水猛兽裹挟一切其所历经的角落而如同冰川入境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地貌。沃尔玛改变了商业的方式,google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微软改变了工作的方式。你不愿意被裹挟,你就必然被抛弃。因为从它们占领市场的那个时刻开始,世界已经在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组织了。你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荣,都必须去学习他们。

 

于是,我们要学习什么依然昭然若揭。我们需要学习那种创造模式的激情,我们需要学习他们创新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习他们创造时代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学习他们学习的方法。

 

田埂路上承载不了坦克车,小泥沼里驶不得航空母舰,山洞洞中飞不了F-117。只有放眼在整个平台、市场和时代中,我们才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的道路。

 

我们不能回头,固步自封是一切衰微的开始;我们不能封闭,对镜自怜是一切危机的征兆;我们不能满意,自以为是是一切奔溃的前言。而不落入这些窠臼,改造我们的学习便是惟一的一条康庄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