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五个“不等式”
(2012-04-18 21:00:01)
标签:
大屯方素衣少儿注意力训练人生课堂心理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幸福快乐度一生。人们所说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2、心理学≠窥视
两个久末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咨询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咨询师都是透视眼,能够窥视到他人的心理活动,很多来访者也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他曾经的经历,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懂得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明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对来访者言行的了解,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来访者看到问题的根源和自身拥有的动力与资源,引导来访者改变认知和行为,从而解决其心理困惑。因此,来访者只有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更快捷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3、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似乎他的问题就只咨询师一句话能够解决的。还有一些面询的来访者,往往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豁然开明"的心境,就大失所望,认为咨询师是骗人的,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反应出来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被遮掩。这个冰山有多大?多深?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是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4、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问题像丢包袱一样丢给医生,问怎么办,就等着咨询师用一句话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大概受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假如说心理咨询过程中真的有救世主,那这个救世主就是自己。只有积极地配合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积极努力、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勇气,才能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升华。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不仅收效甚微,还有可能一事无成。
5、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还有很多人心理咨询无非是心理咨询师口才好,会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有时是需要治疗的。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比如:一女孩爱钻牛角尖,家人和同事总认为她固执,圆滑一些、想开一点就会好的。岂不知她是一种强迫观念,假如很顽固,本人觉得痛苦不堪,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需服药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她摆脱困境。
希望来访者能通过上述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前一篇:春思
后一篇: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几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