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余光中
烟花三月下江南,终于得以在这个初春遂了心愿,也算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旅行。前年冬天和去年冬天都曾去往江南,只是景致和梦里所见大相径庭,而此时应是一年当中江南最美的时候。印象中的江南是多雨的,是河沟纵横的,是牧笛,是水田,是油纸伞,是蓝布衫,是青石板的小巷,是黑白分明的高墙,还有雨巷当中多愁善感的丁香和莫愁湖边袅袅柳烟下的莫愁。此次旅行让我的江南旧梦变成现实,江南印象成了一幅幅跃然纸上的画面:南京的莫愁湖、秦淮河;苏州的园林、虎丘、枫桥;杭州的西湖,都定格成了相机中的照片,更多地则留在了脑海里。江南是多水的,凡古迹名胜、园林山水,多与水有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水的话,江南还会否成为梦里的那个么?山与水的结合,城与河的交错,园与池的点缀,都将江南幻化成水面上一幅幅生动的影像,这便是我写这个标题的由来。
只为等我到此一聚
苏堤打扮了好几百年
于今,水牵我而来
让我坐在
苏东坡横躺过的湖中
只见水面走来
一位打着花布阳伞的女子
她想的是朝云
我想的是水月
我跑到桥上俯首细看
原也是
花暗柳明的另一个陷阱
——洛夫
第一日:西湖断桥—平湖秋月—三潭映月
第二日:灵隐寺—双峰插云—曲院风荷—苏堤春晓—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
第三日:玉皇飞云—八卦田—柳浪闻莺—吴山天风—九溪烟树—龙井问茶
我觉得一城一池之中,总有属于自己内心的秘密之地。城因山而青翠,山因水而妩媚。有山有水的地方,便多了一份让人超脱的灵性。阳光洒下,一片明亮的湖光山色里,前世今生的那点事沉渣泛起,有那么点古今交错的幻觉。
杭州的景大多属于这种,它们不能被惊叹,但能一点点地把你浸透了,泡软了,化在里面。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到杭州后会有点审美疲劳却仍留连忘返的缘故。
抵达杭州后午饭都没顾得上吃便前往断桥。自从小学时看了《新白娘子传奇》后,我对这座桥一直念念不忘。其实断桥不曾断过,却给人一种伤感的凄凉之美。“断桥残雪”乃西湖十景之一,但许仙和白娘娘那一见钟情的相遇则是在夏日的骤雨之时。它的出名并不是因它的景,而是因许仙和白蛇的爱情让它深深地入了人心。

过断桥,沿白堤前行,桃红柳绿夹径,无限春光。扑面吹来杨柳风,夹着湖面泛起的水气,滋润着我的皮肤,同时也畅快着我的心情。偶有春归的燕子从湖面掠过,做一个蜻蜓点水的高难动作瞬间便消失在视线里。以白堤为界,北面为北里湖,南面为西湖。北里湖北边有一瘦高的保俶塔,为一实心砖塔,在湖面上留下瘦长的倒影。其实不光塔,山峦树木都在湖面上留下了倩影,西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四周的美景全都汇聚在它里面。湖光山色,美景原是山水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少了山,西湖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水塘;而少了西湖,周围的山也将如南方大部分的丘陵一般缺少生动。



经锦带桥,到“平湖秋月”处,可远眺湖心亭、阮墩环碧、小瀛洲三个小岛散落西湖,岛上郁郁葱葱,亭台轩榭点缀其间。西湖的景多为此种风格,峰峦叠翠,长堤卧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亭台楼阁点缀,小桥流水相连。光白堤上就有断桥、锦带桥、西冷桥;苏堤上则有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每座桥都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北京的园林大多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华,颐和园昆明湖两岸便是仿西湖的苏堤白堤而建,而圆明园则是依苏州园林而修。




乘坐游船先后登上湖心岛和小瀛洲,品月白风清,观三潭映月,已近黄昏,此时的西湖已经游人稀少,透出一份难得的静谧。浓妆淡抹总相宜,少了游人的熙攘,没有了诗,也没有了画,这才是她的本来面目吧。小瀛洲虽为岛,但岛上有湖,呈方形,被两条长堤分为四个小湖,从高处看应为一田字,想不到在这还能遇到我的名,也算缘分。南侧即为三潭映月,西湖的景便是以此为代表,记得小时候的折扇上经常能看到。湖面建3个石塔,塔高2米,塔的中部中空,球面体上排列5个小圆孔。每逢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若一个个小月亮倒映湖中,此乃“三潭映月”的由来。







从小瀛洲远眺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重建于1999年)依然矗立,世人又可以看到“雷锋夕照”的胜景。只是这座塔已不是镇压白娘娘的那座。当初,法海和尚把闯入人间的白蛇镇压在雷峰塔下的时候,曾留下四句偈语: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千年的岁月,雷峰塔倒了,雷峰塔又重建了,白蛇却已不知去向。我想,白蛇是不会再入人间了。因为,人间已不再有许仙。

不禁想起了好莱坞的大片《金刚》:金刚与美女离别前深情的凝望,那情那景,看得人心都快要碎了。和《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和白娘娘硬被法海分开的那一幕何其相似。一个是人妖相恋,一个是人兽相爱。这爱,原本可以跨越一切障碍的。即便不能相守在一起,也是真真切切地爱过了一回。做一个敢爱敢恨之人,至少不会后悔,没有遗憾。


次日,阳光明媚。上午游灵隐禅寺,下午继续游西湖。杭州的交通状况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出了宾馆在街上足足等了半个小时有余,既没等到想坐的公交,也没等到空出租。抵达灵隐寺,已近十点,只得走马观花。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年间,寺内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大雄宝殿是一座单层重檐三叠的歇山式建筑。这些都不是我所关注的。灵隐寺于我,只知济公和尚于此出家,而历史上确有其人;其次是飞来峰。印象中的飞来峰应为一高耸入云的的山峰,而实际只是一座矮小的石头山,除了石洞造像,实在没啥看的。倒是藏经阁内那尊缅甸赠翡翠释迦牟尼像让我大开眼界,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值钱的佛像,足有半个人那么大。


灵隐寺不愧为名寺,前来烧香礼佛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许多年轻人,求功名者多之;老人则祈福求寿。我于佛家,只是门外汉,因我从未有求于佛。然偶遇名山古刹仍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拜一拜。毕竟,世间纷扰,难得静心。
沿灵隐路下山,有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除有石刻碑文记载,却怎么也觅不到双峰的踪影。
济癫和尚被赶出灵隐寺后寄于雷峰塔下的净慈寺,内有一运木古井,相传为济癫和尚运木所用。上建一亭,井旁有济公汉白玉雕塑一座,神态竟和十多年前游本昌所演之角色无异。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也在此寺内。山寺依旧,只是不再鸣钟。


下灵隐峰,便是“曲院风荷”,只是春风还未叫醒曲院的荷,荷塘内的萧瑟与周围的生机盎然形成鲜明对比,别有一番意境。待到夏天,这里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了。





西湖的每一景名字都相当有诗意,即使没有去过,也会让人浮想联翩。经玉带晴虹来到苏堤。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而苏堤则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主持筑造。“苏堤春晓”早已引来游人无数,苏堤自是要比白堤热闹得多。岸上步行的,骑车的各行其道;水中划船的,扬帆的各得其乐。流连于此般美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非常惬意的。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