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偶然在一个访谈中看见了老艺术家,有活雕塑之称的王德顺老师.早年曾经看过他的一些哑剧,后来也有耳闻他在做活雕塑,可是关注的并不多,可是今天这个访谈才让我真正认识了这位可亲可爱可敬的老艺术家.
访谈是就是从这个雕塑表演开始的,他和罗丹的著名的雕塑《哀求的女人》一起演出,灯光中,我分不清人和雕塑.
但是他一出场我就震惊了,一个70岁的老人,竟然还拥有这样的活力和体格,在访谈中,王老师和他的夫人一起回忆了很多生活中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王德顺,1936年出生于沈阳。24岁做话剧演员。49岁开始研究形体哑剧。2年后,将中国的哑剧第一次带上世界哑剧舞台;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的首演引起轰动,而其“裸体”的表现形式也为这门新生的艺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1983年,王德顺来到长春市聋哑学校,打算“凭着感觉”为孩子们排一场没有语言的短剧。让他惊喜的是,这些失聪、失语的孩子居然对他生活化的动作和表情异常敏感,他们的沟通非常顺畅。
不久,王德顺参加了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召开的国际布莱希特体系研讨会,其间,他表演了一段造型哑剧《人与蛇》,引起了德国使馆一位文化官员的关注。他邀请王德顺去德国演出,前提是:要演一台哑剧。一听能出国表演,王德顺激动得当即应了下来,过后他却犯了愁:一台戏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而他现有的段子也就一两个,每个至多10分钟。于是,他忙和做导演的妻子赵爱娟商量。1983年,赵爱娟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时观看过奥地利哑剧演员赛弥·莫尔肖的演出——那是西方的哑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凭着印象,赵爱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为王德顺编排出了包括10个小节目的一台哑剧。
在北京,一家四口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就在德国使馆要对节目进行审查的前一夜,王德顺所寄居的朋友家突然来了亲戚,夫妻二人只好被暂时“驱逐”。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三月的午夜,两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清冷的长安街上,最后,走不动了,就在尚未竣工的地下通道里相互依偎着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赵爱娟就让王德顺一人回“家”看看,是否有机会睡一会儿。果然,亲戚出去旅游了,疲惫的王德顺倒头便睡,直到下午4点才醒来。想到晚上演出要装台,他立刻赶到剧场。舞台早已布置好了,灯光、幕条、地毯……样样就绪。再一看,一脸倦容的妻子在舞台一角的长椅上睡着了。提起那一幕,王德顺的眼眶潮湿了,这位钢铁般坚强的老人眼中满是柔情和歉意。当晚的演出非常成功,王德顺被正式邀请参加在科隆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哑剧节。
1987年,中国哑剧第一次登上了世界舞台。随后,王德顺又来到拥有数百年哑剧历史的法国,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艺术节。在容纳上千人的运动场上,王德顺表演的哑剧,获得了如潮的掌声。艺术节的总监兴奋地对他说:“王,你的哑剧靠情感取胜,征服了法国人。”此后,王德顺以家庭剧团的形式开始巡回演出——丈夫表演、妻子编剧、儿子报幕、女儿钢琴伴奏,一家人走遍了中国、走遍了欧洲,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吉卜赛”。
王德顺的哑剧不同于一般哑剧。表演时,他常穿紧身衣、或一条三角裤。“我的哑剧是造型哑剧,不仅要表演一段故事,还要让观众看到我的肌肉、线条和造型,欣赏人体美。”王德顺说,因此他的哑剧强调静止和雕塑感。
王德顺对人体的研究和对自己身体的自信源于他的模特经历。1979年,王德顺第一次走进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我花光了钱,没办法回长春,那个年代,连卖花生都违法,当模特是惟一的出路。”在画完了头像后,王德顺脱去衣服,只剩一条三角裤。师生们一看,惊呆了:多么匀称、健美的身体!于是,他们迅速挥动手中的画笔,但仍觉得这样画太慢,于是抓起相机,把王德顺摆出的各种造型拍了下来。第一次做模特,让王德顺赚了15块钱,但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体那非比寻常的美。由此,他产生了研究人的表情和动作的想法。
1983年至1984年间,他先后在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和民族大学美术系做人体模特。有着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王德顺,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情都令学生们赞叹。但也有学生对他不好好当演员,跑来做模特感到疑惑:王先生,您是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其实,他的潜台词是说,你是来挣生活费的吧?我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存,但生存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吃饱了不饿肚子,第二个是活着的时候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我就是想在这里研究人体的表情和动作’。”也正因为如此,王德顺不仅做模特,还常和学生们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一次,他问学生为什么画人体?回答是,为了更清楚认识人体结构。王德顺笑了:摆一副骨架子不是看得更清楚?学生蒙了。他接着说:看到我的身体,你们都高呼太美了,那是因为人体激起你们的创作欲望,给了你们创作的激情,这就是动因。学生们恍然大悟。
节目有了,接下来要拿演出许可。“我的3个经纪人跑了整整一年也没有拿到有关部门的批件,最后实在跑不动就散了”。无奈之下,王德顺只好亲自找到北京国际艺苑。“那里的艺术沙龙在王府井一带,比较扶持创新的艺术形式。”在给老板看完“活雕塑”的照片后,对方深受感染,决定为他提供演出场所。
1993年12月1日,“活雕塑”终于在北京国际艺苑的小剧场上演。如今,王德顺家中的墙壁上仍挂着当年演出“活雕塑”的一组剧照:身涂油彩、只在私处挡一片树叶的王德顺通过不停变换与罗丹雕塑复制品间的姿势,在动与静之间使凝固的雕塑瞬间复活,演绎出不同的情感主题。“当天,各国驻京记者、国内各大媒体记者都蜂拥而至,小剧场要被挤爆了。就听相机快门喀嚓喀嚓响个不停,闪光灯劈里啪啦闪个不停,前面的人刚站起来拍照,就被后面的人摁下去,最后很多人只好躺着拍。”那个轰动的场面让王德顺至今难忘。“这是一个观念的突破。一个人可以脱光衣服,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熏陶下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更多的是对“裸体”表演的炒作,而非对“活雕塑”艺术形式本身的关注。
也正是“裸体”的因素让王德顺的“活雕塑”成了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边缘艺术。“1993年,‘活雕塑’上演时,东方时空播出了,但很快被停掉了。”10年来,王德顺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型的商业助兴演出中表演“活雕塑”。终于,在2003年,他被邀请参加央视《夕阳红》栏目创办10周年大庆,“活雕塑”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那天,激动的王德顺高唱起了臧天朔的《我们等待那一天》:我们等待那一天,胜利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宣泄了一番。一年后,央视的《人物》栏目也为他作了一期节目,名为“活雕塑”——王德顺。然而,最让王德顺期待的还是能重新登上表演“活雕塑”的舞台,毕竟这个舞台已经让他企盼了整整13年。对一位已经70岁的艺术家来讲,人生还能有多少个13年可以去等待?
详细了看了王德顺老师的资料之后,我真的很敬佩这位让人尊敬的老艺术家,,才开始搞活雕塑时,的确很多人感兴趣,刻画司人们感兴趣的地方是广告里说的"裸体演出"可是正因为这个"裸体演出",让很多人说这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于是年迈的王老师只有经常参加一些街头不入流的商业演出,这些年来,王老师也接拍了一些影视剧,也在写电视剧本,可是这些酬劳都在养"活雕塑"的开销.
其实看着70岁的老人在舞台上展示的人体美,我真的从心里感到那使一种艺术,演活雕塑化妆需要好几个小时,全身上下都要涂上厚重的油彩,演出后光卸装就需要一个多小时,舞台上精神烁烁的老人,无论无何也看不出已有70岁的高龄,那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人体美,那时一种可以深入到人内心乃至灵魂的神圣之美~~
其实活雕塑这种形式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演绎,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街头,经常可以看见,可是王老师却是第一个用动态的表演去展示更深层次的一面.
今天访谈开始的时候王老师和罗丹的雕相在一起表现的这个,我想感觉到震撼的绝不止我一个人,而看了了解了王老师这些年所付出的,我想大家一定又会更加尊敬他.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应该发扬光大的,王老师说他最多只能在演5年了,从93年至今,"活雕塑"一直是和王德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甚至说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百年之后,王老师乘鹤西去,活雕塑时代也许就结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损失.
1970年,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当了10年话剧演员的王德顺,复员后被分配到长春话剧院。一次偶然的尝试让他发现:在舞台上,有些情节如果只用动作表演,省略语言,观众仍能明白,并且饶有兴趣。于是,演出中,王德顺经常做出让同事感到古怪的行为——删掉台词,只做动作。
1985年,在告知话剧院领导自己将去北京演出后,49岁的王德顺和妻子放弃了宽敞的房子、安稳的工作、各种保险和退休保障,带着17岁的女儿和11岁的儿子来到北京,成为最早的“北漂”一族。“哑剧的舞台在北京,不在长春,那里人看的是二人转。为了让世人看到中国人创造的一台哑剧,我们舍弃了一辈子积累的东西,拎包走人。”说这番话时,王德顺的眉宇间透露出自豪、坚定,没有丁点儿的懊悔。
由于拥有一副近乎完美的身材,在演了10年哑剧后,王德顺有了新的想法:他要在舞台上展示雕塑感和形体美。1993年。罗丹雕塑艺术展在北京举行。王德顺看完展览后买了本画册回家。没想到,妻手刚翻看了10分钟,就把画册一合,对他说:你的节目有了,就跟罗丹的雕塑同台演出!王德顺惊愕地看着妻子:雕像是死的,我是活的,怎么演?“它不动,你动,这样动态的组合变化才能演绎故事!”妻子一语道破玄机。
文中王老师详细介绍引用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