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给自己身边的人做过这样的分类,一类是,你愿意和他(她)交往,无论是平常的交谈,还是互相通电话,他(她)总会带给你一些愉悦,或是他(她)阳光灿烂的笑容,或是他(她)真诚热情的表达,你完全可以放松,想怎样说不必深虑,或嗔或痴,或深或浅;另一类则相反,要去敲他(她)的门或者拿起电话的刹那,你会油生一种畏难情绪,甚至需要琢磨一下怎么说,还要设想,一旦他(她)如何,你该怎样“收场”。
我为身边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便做了这样的分类。前者占大部分,后者也有若干。我自认自己是一个不拘一格,喜欢嘻嘻哈哈,愿意大大咧咧的人,我从不介意别人或轻或重、或咸或淡的表达,心想的总是,说话又不是念课文,干嘛要计较太多,自己累,别人也累。我不敢自诩自己是前边提到的第一类,但我至少意识到应该成为第一类,做一个“愉人悦己”的人有何不好?我身边也不乏第一类,你随时操起电话或找到他(她),看到的总是一张微笑的脸,或者不愠不怒,很平和的脸,那时,你心里就会无比平静。但也总有那么几个人,常常你一脸阳光找到他(她),不等事情办完,你就发现他(她)的嘴角开始下耷、眉头开始紧皱,甚至言语开始冷淡,倒不一定和你有直接关系,就是他(她)心情突然变化并迅速反应到了脸上、嘴上,而他(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情绪和状态已经影响和感染了别人。偶尔打电话时也如此,本来,你阳光明媚的抛过去一句“哈喽啊”,他(她)那边却冷冰冰的回来一句“什么事”,实话讲,特别像一盆冷水倾泻而下。我总结,这类人说话的调子总是往下压的,他们的情绪总是不稳定的,话冷得像寒冬,脸变得像六月。但也没准偶有一次,你硬着头皮去面对他(她),却意外发现,哇,他(她)今天心情真不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呀……
其实,第二类人内心也一定有自己的判断,哪些人是你与他(她)相交能一直很轻松愉悦的;哪些人是你与他(她)相交需要谨慎,没准儿什么时候就会“触霉头”的。他们虽然善变,但他们智商并不低,所以,他们多数也愿意和第一类人交往。更聪明一些的,会在对比中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只有个别“另类”,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喜欢归我喜欢,并不意味着我非要变成我喜欢的那个类型。面对这样的人,你无奈也罢,无语也罢,只能畏而远之,少往来,少接触吧。
虽然,面对这样的人时我无数次都想问一句,你咋就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