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去省图书馆,借回的第一本书是《三毛之谜》。
事实上,三毛于我而言,真的是一个“谜”----我只是久闻她的大名,却从未曾读过她的一本书,对她连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别人想要解开的谜可能是小说里读到的三毛与现实中的她有何不同,又因何会不同,甚至包括她的死亡之谜;而我更想知道的是,“一位作家,会有什么样的谜,这个谜与什么有关呢”。
现在回想,三毛风靡的年代,我似沉浸在琼瑶小说里了。那时候从《窗外》读到《剪剪风》再到《庭院深深》,读得昏天暗地。那会儿没有网络,只能从现有读本中知道琼瑶还有哪些作品,然后想千方设百计淘来读。我不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当时不晓得除了琼瑶,同类作家还有一位三毛,且三毛之名不在琼瑶之下。事实上,就拿时下来说,我习惯了读毕飞宇、刘庆邦、叶辛等,可还有很多知名作家,著名作品我根本不曾涉猎。
《三毛之谜》的作者是台湾著名旅行家马中欣,他采访了大量与三毛有关的人物,解析三毛,并针对三毛莫名的死亡以及三毛分裂的人格特点加以剖析。显见,与三毛“朋友”相称的马中欣对三毛是持批判态度的,首先,他对三毛为了赚取读者而虚构在撒哈拉的大量生活细节,虚构荷西的真实年龄,甚至虚构他们之间爱情的做法嗤之以鼻;对个性粗暴、嗜烟熬夜,动辄玩自杀,玩碟仙(据说能通阴阳两界)游戏的三毛心存担忧的同时,也明确表明了“志向的不同”。
读了《三毛之谜》后我最深的感触是:原来,那位风靡一个时代的女作家三毛竟然有着那样的真实生活啊。
纯粹点讲,《三毛之谜》不是一部文学书籍,而是一本采访札记,马中欣采访的人可真不少,大家熟知的有林青霞、琼瑶,还有一些台湾以及大陆文化界知名人士。作为一本公开发行的书籍,每一个采访章节都不大,但都佐以大量图片,内容中就感觉相当可信。1991年1月4日凌晨3点钟,三毛在不具备自杀条件的台北荣总医院72号病房用尼龙袜套住脖颈,窒息而亡。书中提及,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那个令人意外的凌晨,曾看到过一个神秘的黑影,至今,那个黑影是何许人也,与三毛之死是否有关都不得而知。实话说,我觉得,《三毛之谜》解谜并非真意,倒有点儿像是在设一个谜——关于三毛之死的谜。
就像邓丽君死亡之谜,迈克尔.杰克逊死亡之谜一样,凡是被冠以“谜”之字样的的事物就无形中增加了吸引力。三毛之死或许本来平常,但是,被称之为谜,就自然把人的眼球吸引过来。所以,马中欣不苟同于三毛为了吸引读者而虚构了一部传记式小说,那么,他为三毛及三毛之死设“谜”其目的大概也无外乎如此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