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又长大了一点儿,从她和大家“耍”嘴皮儿的灵活程度上就能体现出来。也是啊,时间醒着时在流淌,睡着时也在流淌,孩子当然一天天在长大。也许孩子在母亲眼里总是聪明可爱的,所以,我越来越喜欢和女儿在一起。
女儿的“创意”
我有时候会在女儿面前描描眼线或唇线什么的,以致于女儿已熟悉了我的这套流程。偶有一日,我没有这样做,她便惊奇地问我:妈妈,你今天怎么没写眼睛和嘴呢?
女儿的“反应”
从爷奶家回来,总要路过一家超市,女儿几天下来就养成了进去买一样吃食的习惯。那晚在爷奶家已经吃过了零食,我便跟她讲“条件”。如果进超市那就立刻回家,不在外边玩;如果不进超市就可以在外边玩一会儿。女儿站着寻思半天,问我:妈妈,那你说,我买一样什么东西,你能让我在外边玩一会儿?
女儿的“天真一问”
奶奶领女儿去动物园,花三块钱让孩子学钓鱼。女儿钓上两条粉色的鱼,黑色的鱼却迟迟不上钩。女儿问看鱼池的叔叔:叔叔,黑鱼没长嘴吧?
女儿的“应对”
老叔和女儿闹着玩,嘴里喊着小臭孩儿,我来抓你了……女儿十分郑重十分正儿八经地说:老叔,我不是小臭孩儿,我都好几天不放屁了。
女儿的“形容”
和女儿一起看《心连心》艺术团到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农场的演出,有一个镜头是随风摇摆的小草的特写,女儿喊着我:妈妈,妈妈,小草也欢迎。
女儿的“戏谑”
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爸爸起身去了卫生间,女儿拍拍我的肩膀说:妈妈,你大哥走了。我先是一楞,继而明白。这使我想起去年大概此时,女儿在床上坐罐撒完尿,用胖乎乎的小手端着罐走到床边,大声喊着:他爹,倒罐。
女儿的“心眼儿”
饭后出去散步。女儿要看扭秧歌,我说咱们俩“谈判”。我问,不去看秧歌行吧,女儿说不行,我说为什么,女儿说想看。女儿说,咱们俩换。她问我,不去看秧歌行吗,我说不行。女儿说,妈妈,你说行。我没想什么就说,行。女儿说,那咱们走吧。
女儿的“主动”
昨日夜半,女儿来不及的情况下,把尿撒在了褥子上(而非尿罐里),我一听“哗哗”声响,一骨碌爬起来。女儿说,妈妈,你打我屁股吧。
----------------------------------------------
爆了半天女儿的料,再爆个自己的料。
某日中午去给女儿送药,正好赶上吃午餐时间,只好餐厅寻找。密密麻麻一大片都是孩子,我里三圈外三圈寻了三四遍。好容易看到曾代女儿班课的小桃老师,问她,看见时老师了吗。小桃老师说时老师在地下餐厅吃饭呢。赶紧去寻地下餐厅,没见孩子影儿,我又折回来,再问小桃老师,声明我不想找时老师,只想找时老师班级里我们家的小闫瑾。小桃老师瞪大眼睛说,你可愁死我了,我也瞪大眼睛表示不明白。小桃老师努努嘴说,看看你眼皮底下。我一低头,女儿竟然就在我大腿边上坐着,正全神贯注对付她的餐盒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