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宏之邀,去大学观看演出。几个朋友开玩笑,说我方性大,刚踏进艺术学院音乐厅大门,电就“忽拉”一下子灭了。马不停蹄赶往殷姐家的地下冷饮厅,进去才“忽拉”一下子想到,都停电。象进了黑煤窖,伸手不见五笔,相互搀扶着重又出来,想脑子咋就这么接不上弦儿,白跑一趟。
原定六点的演出,推迟到六点半。音乐大厅坐无虚席,古朴的装饰布景使这里确实区别于其他剧院。遗憾的是,上场的四个主持人,靓丽有余,应变不足。每个人几句词儿,还要拿着纸片上去照着读。以为开场词多,尚勉强原谅,后边报节目也一律如此,哪怕就说“下面请欣赏歌曲《眷恋》,演唱者**,指导教师**”这么数得过来的几个字,也要照念,实在缺少调教。
个别演唱者显然紧张,难怪,还是学生,演出机会极少,甚至有人可能是人生第一次,
站在立式麦克前都能看出胸口起伏,长气频喘----一种心跳到嗓子眼,不深吸两口气压不下去的感觉。唱咏叹调的学生一席紫袍,气质有余可镇定不足。身后的伴奏钢琴据说一百多万,增加了几分气势。不懂美声,可也觉得演唱者不够投入。意大利歌剧在我印象里就是口型张大,嗓子打开,拔高声调,调整表情。可这女生面色不改,声调不变,太不温不火,太情绪压抑。
唱《西部情歌》的小男生唱功挺好,一开口就引来掌声。我跟身边的齐姐评价他声音有弹性,游刃有余,伸展自如。只是,借来的白色军服不够合体,特别象大码衣装套在骨头架子上的感觉,有些咣咣荡荡。
《等待》的演唱者一上场,就给人“这服装肯定是自己,不是借来的”这样的印象。小男生比刚才《西部情歌》那位还瘦弱,这让我想起“小肚溜平,未必不行;小腿精瘦,全是肌肉”的顺口溜。有时候,真不是有了膀大腰圆的外形就肯定有了所谓的“安全感”。这个小男生充其量也就一百多斤,却给人以很强的震悍。他的舞台感觉特别好,表现力也强。连绵的掌声证明了他的超强人气和十足魅力。
四位女生的动感《加倍》也换来阵阵掌声。前排就坐的某领导啧啧赞叹,真是青春靓丽,说完,还无限感慨地摇摇头;他身边某领导则说,幸亏就四个,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可见青春的魅力有多大。
虽然没有看完就提前退场,但演唱还是挺令人回味。不知道这些学生未来的路会怎么走,但经过这所大学的磨练与教导,相信他们的生活必定会比别人多一些歌声。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有歌相伴的生活总会多几分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