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质疑中国的退休制度
去年就已经第一时间得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先生在今年退休后会应邀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明天戴龙基先生就要正式去履新了,在此特致以衷心的祝贺!
毫无疑问,戴龙基先生的履新将会给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带去福音,北大图书馆这边有朱强先生主政同时有戴龙基先生在CASHL方面的辅助,如虎添翼,北外那边有戴龙基先生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去带一程,如获至宝,人尽其才,两全其美,相得益彰,蔚为美观。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的退休制度,一种冠冕堂皇但是非常糟糕的制度。就图书馆的现实而言,大抵的退休年限是,女性工人50岁,男性工人55岁;女性馆员55岁,男性馆员60岁;男女性高级职称馆员60岁;如果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兼任图书馆职务则可延至65岁。大学教师的退休则基本上是60岁一刀切。这种退休制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还算好的,在政府部门,年满45岁如果没有升至县处级,那么仕途基本上就终止了,必须退居二线,开始混日子等待55岁或者60岁时退休。在厂矿、公司、企业则残酷得多,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退休年限,许多人在40岁上下就被买断工龄退休了,实际上是一种相当于拿“低保”下岗。我知道有一位18岁就退休的MM,那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该MM高中毕业后,因为父亲有些不软不硬的关系,于是应聘到一移动通讯公司,而移动通讯公司人满为患,于是在一个月内先后办完了报到上班的手续和买断工龄退休(每月领取数百元退休金)的手续,于是开始四处闲荡安享“荣休”后如花似玉的青春岁月,只是还没有去申报吉尼斯世界退休记录而已。这也许是一种特殊腐败的特例,但是它多少都折射出退休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图书馆界经常会遇到聘请退休专家的情况,我就用项目经费高薪聘请过原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古籍整理专家韩锡铎先生(60岁退休)、上海图书馆特藏部副主任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女士(55岁退休)、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施安昌先生(60岁退休)作为“特聘专家”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他们为中大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令我感激不尽!我系的谭祥金教授60岁退休后曾被深圳图书馆聘为顾问长期驻守深圳,帮助新馆建设。他的大学同班同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詹德优教授退休以后现在也应聘在广州的一家私立学校做图书馆学系的主任,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我无力去研究退休制度,即使研究也搞不出什么名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发表个人的真实感受: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一刀切的退休制度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人才浪费。就高校而言,一个教师最好的教书年龄是50-70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是教书的理想年龄,可是国家却要求他们去创新,完全不顾35岁左右是最佳创新年龄的客观规律,新还没有创出来,就被踢出局退休了,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年轻人不得不疲于奔命地上课,哪里还有精力去创新呀。为此,我也曾经提出个一个建议:对于60-70岁的教师,只要他自己愿意,院系又需要,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把退休年限推到70岁,专心致志地搞教学,而让年轻教师集中精力去创新。学校认同,但是没有采纳,原因是操作困难。当然,我也理解这种困难,你看那么多的院士,腰弯了,头发白了,胡子拖地了,话都说不清了,还在享受终生不退休的荣耀,偶尔被医护人员挟持到外地走一穴,或者在主席台上摆放一下,供人们远远地观赏一下衰容,或者放几声八竿子打不着的响屁,为什么仪式之类的活动增添一份气氛,白花花的银子不还是滚滚而来吗?这不是生产力是什么?
中国的制度问题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旦发现像戴龙基先生这样年富力强的退休者就千万不要放过,及时地聘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和效能。
总而言之,简而言之,北京外国语大学很有眼光和见识,聘请了一位杰出的图书馆管理者,这是北外图书馆的福音,也是高校图书馆的福音。衷心地祝福我亲密的兄长戴龙基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