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了一整天,实在是劳累,再也不想忙公务和学术了,于是,坐下来,翻阅近日的来信。
展开四川成都毛相骞先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务长毛坤(体六)教授的公子)的大札,信笺纸内夹着两张毛先生自制的书签,书签乃用Kodak相纸冲印裁切而成,上面排列着毛先生从文华前辈毛坤先生于1943年撰著的《图书馆用具表格图式》中所选出的四幅藏书票图样:第一张藏书票上有“国立中央图书馆
中央童子军赠送”字样,第二张藏书票上有“国立北平图书馆
中国财政学会赠”字样,第三张藏书票上有“四川省立图书馆
成都少城公园内”字样,第四张藏书票上有“重庆市立图书馆
百万烛光灭
我仍读不歇”字样。看得出,这是毛相骞先生心灵的寄托。在两张书签间还夹着用透明的绘图纸整齐包装的十片青叶。毛相骞先生在信中说:
“随信寄上2007年11月2日在重庆肺科医院“九重苑”采集的九重葛叶10片以作纪念,我们一共采得27片,这是其中最好的。它的形状与“花卉栽培”之类书上的介绍相符,在“九重苑”长廊上面覆盖着一层交错的细籐枝叶,它们在廖家花园的风雨中成长,被第一批寻访者采集,送上竹帛斋的书桌上。”
读到这里,我在感激和感动中深切地感到了一份历史的重托,一份文华前辈对后辈的深情托付。去年,毛先生在电话中提到想去一趟重庆“廖家花园”,寻访抗战时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西迁的遗迹,感受当年的文华图专生活。我嘱咐我的博士生李彭元(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馆长)负责接待,帮助年迈的毛先生顺利完成这个愿望。我们知道这比什么都重要,不可怠慢。事后,毛先生多次发短信来表示感谢。可是,毛先生在信中的一席话,令我十分感慨。
毛先生说:“过去的2007年夏天之后,我的健康上出了一些老年常见的病况,虽无大碍,但不得不加快做一点事情。因此匆忙赴渝,得到你的关照并有李馆长热心参与帮助,更希望他能顺利做下去。”
数年前,四川的文华前辈们曾经凭记忆绘制了一份彩色的“廖家花园”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园地图,其中凝集着文华前辈们对文华图专的无限深情和眷恋。半个世纪过去了,时过境迁,物换星移,文华图专旧地已经荡然无存,寻觅十分困难。毛先生按图索骥,找到了重庆肺科医院,采些九重葛叶带回家寄托情思,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自我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知识》上开辟“文华情怀”专栏以来,毛先生一直是幕后主编,四处联络文华前辈,其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不已!耄耋之年的文华前辈纷纷撰稿,其情之深、意之切,无不感人肺腑。
毛先生在信中说:“梁(建洲)老师身体尚健,廖洛纲先生的记忆和思维已大不如从前。武大赵纪元先生说,申请项目后,来川访问老校友,我催促他抓紧进行,从《文华情怀》的作者简介中可以知道他们的年龄,不容等待了。李峻聆(中山大学)老师已给我来电话,谈了许多校友的情况,文华图专的校友们都非常珍惜学生时代的那段时光,由于年龄的原因不能再聚了。记得上海何建初先生曾倡议在庐山组织一次同学会,后来当然没有实现,而成为憾事了。我自制了两张书签送上,不知这些图书馆还有原件否?”
大札到此嘎然而止,没想到这两张书签竟然是专门为我而特制!手捧毛先生的大札,端详着桌面上摆放的书签和九重葛叶,我的眼前开始模糊,泪水已经湿润了我的眼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