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听彭斐章先生报告有感(董坚峰撰)

(2006-12-13 01:24:37)
分类: 图书馆精神

恪守智慧和服务精神,做好文华的继承人

——听彭斐章先生报告有感

(转自http://jizhetuanxgwhu.bokee.com/5921816.html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04级硕士理科班  董坚峰

 

922下午,我有幸再次听到了资深教授彭斐章先生的报告。在这个以《从文华图专到信息管理学院》为主题的报告中,彭老深情地回顾了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三位一体三维一体共同奋斗、共同开创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艰辛历程和不朽功绩,并向广大师生阐述了文华精神作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服务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对从文华图专到信息管理学院历史的讲述鞭策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但我通过对彭老的讲座,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另一句话英雄造时势。正是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等一大批人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才有了后来的文华图专,有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有了现在我们能够求知治学的信息管理学院,也有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事业基础。我称赞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更因为他们敢于推广新事物、普及新文化的勇气和决心。20世纪初在中国创办图书馆,开设图书馆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市民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理解和接受力绝对不会比现在高,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而一个身处内忧外患的政府又能给予图书馆多少的支持呢?而文华前辈们恰恰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从文华图专走出来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从文华图专到信息管理学院85年的历程就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也正是文华精神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扩大影响的历史。程焕文老师曾将图书馆精神浓缩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八个字,言简意赅而意义深远。这八个字,体现着几种精神: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文化理念和服务意识,鞭策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学师生和图书馆工作者。

在这几种精神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以色列人曾经很自豪的宣称因为我们文化不死,所以我们国家不亡,即便我们没有半寸土地。同样的,文华前辈们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心目中,图书馆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至高至尊的。就如沈祖荣先生所说的:抗战最紧张的时候,就是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最应紧张进行工作的时候。现在打仗不专是靠武力的;没有钱我们不能打仗,没有粮食我们不能打仗,没有教育文化的培养我们更不能打仗。没有钱,我们可以向别国借贷;没有粮食,我们也可以设法购运;可是教育力量不够,文化水平太低,致使国民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没有现代知识、没有生产能力,即使有较好的国际友人,也将爱莫能助……一个国家整体国力的养成,完全靠着教育。我们现在能向日寇面对面拼一气的,就是靠了过去和现在不断增强的教育力量。我们的武器不及敌人,我们的战士却有以血肉作长城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由教育而产生的。图书馆应担负起前方将士精神粮食的供给受伤将士休闲教育的顾及难民的教育一般民众的教育的职责。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豪壮的宣言啊!

我们最缺的又是什么呢?是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众所周知,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大多数还算得上是一个清水衙门,员工待遇和基础设施都不算好,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图书馆员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或者崇尚金钱,从事副业……对他们来说,文华精神已经不再是一种时尚,奉献和服务已经成为了累赘。

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服务精神又让我想到了现今正在崛起的知识经济和图书馆知识管理。在这个强调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的管理体系中,知识作为新的对象成为广大馆员和读者津津乐道的新事物。我想,知识服务更能给文华精神赋予新的涵义,这也应是文华老前辈所期望的。我们曾经将智慧转化为生产力,在信息时代创造出巨大的价值。那么,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馆员的智慧更应积极的转化为知识,投入到新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为一名在读的研究生,我想得更多的则是学生精神。毛坤先生在1930 年时曾做过这样一个精辟地论述:我国学子,往往心神不定,见异思迁。学工学而入教育,学教育而入政治,比比皆然,习非成是。其紊乱系统,减低效能,莫此为甚。惟文华图书科之毕业学生,对于此点,至足称道。总计各届毕业学生已有五十余人,除业新闻及警务各一人而外,全数皆在图书馆服务。而图书馆事业至为繁苦,自朝至暮,饮食而外,无休息之时。且在今日图书馆员者,地位低微,报酬亦吝。见异思迁之士,鲜有能忍受之者。而文华图书科诸同学,安之若泰,且益发奋,其忠于所学,为何如哉?先生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鞭策,拿我们与以前的文华毕业生相比,倍感汗颜。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毕业后要去名企、当高官、做名人,而很少人愿意去图书馆工作。这无形违背了文华精神的初衷,也荒废了院里对我们的专业培养……

总而言之,作为文华精神的继承人,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恪守这种精神,把握好在信管学院学习的大好时机,争取将来有所作为!

2006123 星期日 15: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