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病的含义
(2010-05-18 08:46:55)
标签:
杂谈 |
那什么是疾病呢?
大家看看疾病的“疾”字:
“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轻微的叫疾”。
“疾”还有痛恨的意思:疾恶如仇,人类对疾病就是这样的心理。
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从外面出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病”
再看这个“病”字怎么写?“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
另外,“心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比如悲伤、忧虑、喜悦、恐惧、愤怒……这些都是人的情绪。所谓七情六欲,通俗点说,就是人的一股气。
《黄帝内经》上写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说的就是人不同的情绪对应着气的不同走向和变化。气本来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能量,但它现在被扭曲、被压抑了,宣泄不了,结果越积越多。“气有余”不就成邪火了吗?也就是说,您忧虑、恐惧或愤怒了,就会上火,病也就因火而生。
疾病的概念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为自稳功能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疾病的存在,是从痛苦和不适等自觉症状开始的。中国甲骨文中已有"疾"字,并有"目疾"、"足疾"等名称,其涵义就是各该部位出现疼痛;"病"的字义则是人在床上(不能起来,活动受限)。英语中disease一词就是由dis(不)和 ease(舒服、安逸)合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伴有痛苦不适,如肿瘤的早期、传染病的潜伏期,病人可以毫无不适之感;也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疾病,如儿童出牙、妇女分娩等;所以痛苦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查明一些症状常由一定的原因引起,这原因在人体内造成特定的病理改变,症状只是这些病理改变基础上出现的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这过程有一定的转归(死亡、致残、致畸等),于是人们称这一过程为"疾病",对尚未查明原因者则称之为综合征。
最常应用对疾病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也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疾病种类很多,按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颁布的《疾病分类与手术名称》第九版 (ICD-9)记载的疾病名称就有上万个,新的疾病还在发现中。概略说来有下述两大类。
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由于病原体均具有繁殖能力,可以在人群中从一个宿主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使之产生同样的疾病,故称可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此种疾病在人群大量传播时则称为瘟疫。烈性传染病的瘟疫常可造成人员大批死亡。现在发达国家的死因分析中传染病仅占1%以下,中国约为5%。
非传染性疾病 随着传染病的逐渐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相对地增大,人们熟悉的肿瘤、冠心病、脑出血等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大城市及发达国家中这些疾病在死因分析中都居于前三位。
疾病可按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① 遗传病。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疾病。
② 物理和化学损伤。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如化学物质的中毒、烧伤等,其损害可以立即显示出来,病因十分清楚;人类的慢性中毒可出现于天然状态下,如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可造成斑釉,甚至影响骨质生长,形成氟骨症。但更多的疾病是人工造成的,许多职业病和公害病,如硅肺、有机汞中毒引起的水俣病、镉中毒引起的痛痛病等即是如此。许多药源性疾病也是一种化学损伤。有些化学物品的损害表现在下一代身上,如妊娠早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使下一代女孩发生阴道癌。
物理因素造成的冻伤、烧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高原病、潜水病以及噪声对听觉、血压的不良影响等等已为人们熟知,但无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雷达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浸泡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里讨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未曾接触过的新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何影响,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③ 免疫源性疾病。指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的疾病,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外部或环境中某种抗原物质反应过强;二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产生不应有的免疫反应,称为"自身免疫"。
④ 异常的细胞生长。是造成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细胞的不正常生长称为增生。增生时细胞的形态并未改变,仍具有原来细胞的功能,如甲状腺细胞增生,引起甲状腺增大,分泌甲状腺素过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一般增生都由激素或慢性刺激引起,人体内正常细胞的增殖有一定限度,到了这个限度就停止增殖。增殖的调节机制削弱,就出现细胞的增生;而这一调节机制完全丧失就导致肿瘤。
⑤ 代谢病和内分泌病。
⑦ 心因性疾病。亦即精神障碍。大多数人总会罹患某些心因性疾病。可分为器质性及非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心因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常有家族史。还有一些遗传病也表现智力障碍,如先天愚型等。传染病,尤其是梅毒的晚期,可侵犯大脑,产生精神症状。药物和一些化学物质(如铅、类固醇激素),也常常引起精神症状。精神症状还可由营养因素产生,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常伴有精神症状。在饥饿中生长的儿童智力发育一般也会受到影响。任何严重的疾病也会构成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症状。非器质性心因性疾病是人面临生活中的压力而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以焦虑和抑郁是最普遍的症状。非器质性心因性疾病的症状实际上可包括全身每一个系统,并可以同任何器质性疾病混淆,构成心身疾病。
⑧ 老年性疾病。在增长年龄的正常退化和老年性疾病引起的退化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老年人最常发生问题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和关节。老年人的抵抗力减退,容易发生感染。
十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1、心脏病是主要的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所受的此病威胁最大,仅美国每年就有几万人死于此病。
10、感染性疾病及外伤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儿童在此类疾病和外伤中死亡率较高。这10种疾病并没有包括车祸等意外死亡,意外性死亡在全球人类死亡总数中,所占比例也是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