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21:《瓦尔登湖》之室内取暖+往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2017-01-11 15:59:17)
标签:

瓦尔登湖

室内取暖

往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

冬日里的奢望

读书

分类: 木子读书
9/21:《瓦尔登湖》之室内取暖+往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2017年1月11日,21天阅读训练营第9天,阅读《瓦尔登湖》之室内取暖+往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第271-309页。

天空被冬日的萧索和淡淡的雾霾笼罩着,昨日的湛蓝似被蒙上了一层轻纱,尤其显得了无生机。读这两节的内容却也应和了冬天的景色,只是京城的冬天和瓦尔登湖的冬天却有着天壤之别,既没有雪花飞扬也没有炉火正旺,既没有林间鸟鸣也没有湖冰观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在书中聊以慰藉了。

秋日的湖畔采摘浆果和栗子,和松鼠松鸭争抢坚果,或者采拾一种类似土豆的野豆当做过冬的食物,在镜面一般的湖水中欣赏自己的身影,和数以千计的黄蜂同居一室,(多少年没见过小时候房檐下同居的燕子了)都让湖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梭罗的文字里时刻泛着惊喜和快乐。隆冬即将来临,着手学习砌筑知识,找来旧砖修建烟囱是最需要用心的事情。偶尔在土里擦拭一下刀子(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割草时也用这样的方法擦拭镰刀,童年的记忆再不翻起就永远的被埋掉了),然后满怀喜悦地看着烟囱越建越高。一所房子的空间不需要很大,兼具厨房、卧室、会客厅和储藏室,这样往来的客人可以随意地拨弄炉火或者下厨做饭,尽情享受宾至如归方便行事。“设若将我投身于一幢现代的宫殿,我唯一想拥有的本领就是如何退出”。到别人家做客,最怕的就是极为客套和极为规矩,深怕哪一点做的不够好而惹怒了或者违背了人家的意愿,只好仓皇而逃,再也没有二次拜访的想法,对于那些过度亲热和过度随意(满屋子乱的没有落脚之地)的人家,也是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有一些恰当的距离才是最好的,既有朋友间的默契又不缺乏自己的空间

打造烟囱的日子,从秋季到浅水湾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这时候湖上的初冰格外完美,良多意趣。,它坚硬、暗淡、透亮,你可以像滑虫停在水面上那样,尽情伏在冰上悠闲地研究距冰面仅有两三寸的湖底。他细致到竟连冰下直径1/80英寸(0.03175cm)的气泡都能分得清,更不要说对气泡的形成、形状的观察了。冬天来了,狂风呼啸,瓦尔登湖每年的几月几日开始封冻他都有记录,在冰天雪地里捡拾枯枝或者已坏的篱笆作为柴火,或者把冰面上残损的藤条一捆捆地拖回来作为燃料,虽然依据“古老的丛林法则,会以侵占公产的名义予以严惩”,但较之那些狩猎者和伐木工,梭罗更像是动植物的保护者,甚至是履行保护职责的官员。我们真的希望农夫在砍去一片林子之后,心生敬畏,一如古罗马人认为林子是某些神灵的圣物一样。我忽然想起前几日看到的在海南举办的自然教育课程,在跟随当地人进入林子之前,要有一个庄严的仪式,向林子忏悔打扰了他们。人类古代很多尊天地神圣之物的仪式,其实不仅仅是仪式而是一种灵魂的触动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在被荒芜了几个世纪之后,开始萌出新芽,这也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但同时又在向我们警醒: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拯救荒野,从拯救自己的心灵开始!
 http://s8/mw690/001lpvWIzy77UyvpC6j87&690
                                      2016年9月在青藏高原色林错东岸寻找扎加臧布(海拔4500左右)
 
屋外隆冬的暴风雪粗狂的翻卷,屋内却可以守着炉火享受着欢欣。一个心灵与大地联结的人,从不会寂寞。在瓦尔登湖附近很少遇到什么人,偶尔会有伐木者会留下斑斑脚印成为夜行的指引,这供樵夫出入的通道,昔日枫林丛生的沼泽已经变成了布满尘土的公路;黑人加图存留的胡桃林早已被一个白人投机者占有;黑人妇女斯尔发的房子也已被英国士兵焚毁只剩下一些砖头;乡绅的黑奴布里斯特看护的苹果树还在,而人已不知何处了;林中的旧路边有赫特拉顿家族的遗迹和残存的树桩,布里德的棚子已经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老陶工魏曼的手艺也没有流传下来;爱尔兰人休.阔尔奥是一位在滑铁卢参战的士兵却来到瓦尔登湖挖沟...“现在只有地上的一点坑洼证明那里曾是人的住所”,“多么哀恸的举止--把井口彻底封死!封死水井就打开了泪井!”这小小的村庄本该是一个大的村落的雏形,何以会消失?深幽的瓦尔登湖湖水和清凉的布里斯特泉,足以长久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被人们好好地加以利用,仅仅是用来调制他们的杯中之物,他们永远是焦渴的一族!丰裕的资源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要么被开发,要么被破坏,这就是世人的悲哀,这是梭罗在那个时代发出的呼声!
 
这里的访客并不多,一位常来“谈天”的“农庄人物”,“他随时会就教堂和政府申发出一番道理,就像从牲畜棚里拉出一车粪那样随便”;一位离得最远却能在最猛的暴风雪里跋涉而至的诗人(钱宁),“我们会就着一碗稀粥提出关于人生的一些“全新”理论,看来这碗粥里既有宴客的欢乐,又有哲学所需的宁静”;还有一位穿过雨雪和黑暗一起度过好多漫长冬夜的客人(美国哲学家)他参赞着天道,贬斥着世人,“他的谈吐和态度始终意味着一切都比人们认为的要好,纵然到地老天荒,他也不会沮丧悲观”。梭罗最后提到还有一位曾经在他镇上的家里共度“美好时光”的客人(注解说是梭罗师友爱默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友不在多,在于心灵相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