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英雄》:“极端教育”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标签:
《少林英雄》 |
分类: 【文化时评】 |
《少林英雄》:“极端教育”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文/田金双
在七十年代人眼里,少林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标签。这种与童年和梦想有关的记忆,沉浸到骨子里。或者说,河南卫视《少林英雄》中的场景和桥段,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曾经不止一次,懵懂的我像《少林寺》中的李连杰一样大练武功,在雨水静静地奔跑。或者被一个年长的孩子用推子剃个光头,骄傲地在操场上穿行。事隔多年后,现在想来,这段影像色的记忆大可以改拍一部青春电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英雄梦。无论是顽皮少年,还是熊孩子,都一样。
如果说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和《文学英雄》是河南文化品牌中的“英雄”品牌的话,真人秀节目《少林英雄》则升级为“第四季”。相比之下,如果说前三者考验第选手文化功底的话,后者显然更考验选手们的武功。
做一个会武术的小和尚,是缠绕70后男孩的春秋大梦。如今,这事放在现在被娇生惯养的萌宝身上,又会怎样?这是一个让人不敢想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河南卫视敢于将目光放在“00后”和“10后”这批熊孩子身上,勇气可嘉。
我一直固执地觉得,相比幼儿园时的温室教育,这个时代更缺少男人式的教育。在《少林英雄》这档真人秀节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素人孩子通过少林修行,在尚武精神中得以成长。这本就是一段特殊的心理体验和人生经历。在今后的生活中,这段特殊的经历也将成为这些孩子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狼爸”式偏执和校园中的体罚。9个熊孩子入驻少林寺,在为期两个月的封闭式少林寺生活中,与一干众僧同食同寝,研习少林文化修习武功,也让我们看到时下教育和孩子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节目播出后,节目中提出的吃苦、偷懒、争吵、自私、自我、体罚等问题均被观众摆到台面上,引发诸多激烈的话题交锋和各色声讨。不过,有一点无需回避的是,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每个熊孩子都在幸福的心酸中茁壮成长。
在练功过程中,这些熊孩子,面对艰难和疲惫时,只知道用流泪面对。但教师却说“男人流汗流血不流泪”,这句话,真的很有男人的霸气,全然不同于那些女教师的软绵绵的情少。这点,真的很赞。
此外,棍棒教育,用之有道。平心而论,“极端教育”并非全是折磨人的规训与惩罚,更多的是一个老教师学习经验的总结。“知道狠,才是慈悲!”节目中,这位武僧说得有道理。事实也正是如此,历经一系列言传身教之后,这群熊孩子变成了“熊孩子中的战斗机”,自私、自我、软弱和绝望离他们远去。也许,在今后的人生中,这些,也将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精神财富。
极端一点说,真正决定孩子命运和未来的也许不是我们扮演什么样的教师,或什么样的角色,而是我们能否真正做点什么改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个“教育金三角”中社会教育的缺乏。所以,我们大可以如是说,《少林英雄》中这些熊孩子的经历看似残酷,实则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的宗旨不谋而合。
换言之,在少林文化的浸染下,这些熊孩子逐渐学会了尊重、礼让、坚强和自律,这也是对当今社会教育的补充。仅就这点来说,少林寺的“极端教育”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尤为难能可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