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文解字之KTV江湖黑道切口
文/田金双
各位音乐爱好者们,也许在您进入KTV之前,很有必要先学习一下关于下面几个名词不同于辞海上的全新注解。
砖头:录音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娱乐生活比较贫乏,许多年轻人往往留着鸭尾巴式的长头发,穿的喇叭裤像大扫帚一样,手里还拎着砖头一般的录音机,然后三五扎堆,找个角落听歌或大跳迪斯科。由于手中拎着的录音机的体积庞大,往往被人形象地称之为“砖头”。
靡靡之音:此词条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大家还不理解“靡靡之音”这几个字时,或是连这几个字读都没学会读时,它就像SARS一样,悄悄地传入了大陆,当时的代表人物男性当数张帝,随问随唱,女性当数邓丽君,那温柔之音迷倒的何止千万。那年头儿,一盘磁带10元钱,一个军人一个月的津贴,一个国家处级干部工资的1/15,当时能够听这种靡靡之音应该算很先进、很奢侈的了。如果你要是有个索尼4500双卡录音机,你的身边会出现一大片崇拜你的年轻人。由此可见,当时文化娱乐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乐趣,人们愿花重金去买娱乐,这就是它的魅力!
砸地:跳霹雳舞或迪斯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三五扎堆,找个角落大跳迪斯科或霹雳舞。由于那形象不怎么样,所以居委会大妈见了都绕道走,回家后还往往不忘教育自己的孙子:看看,这些小流氓,又聚在那儿“砸地”呢!不过,砸着砸着,现在满大街都变成卡拉OK了。
卡拉OK
:Karaok是个日文和英文配育出来的“杂种”,Kara是日文“空空、空洞、虚无”的意思,OK是英文“无人伴奏乐队”的缩写,中国人给加了几个汉字,也就成了“卡拉OK”了。卡拉OK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日本首先出现的一种娱乐方式。
鸡毛信:填歌单。早期卡拉OK的第一代经营性设备(LD机)比较贵,而且歌曲只能一首一首地播放,卡拉OK厅只用1~2台作为设备,唱歌前要先申请写纸条(填歌单)排长队,那时没有包间一说,全在大厅里,上台的人无论好坏都想过一把歌星瘾,因此只能比赛递纸条。后来LD机进了包间后,递“鸡毛信”
(填歌单)就开始诞生了。
拔份:在KTV中比赛摞洋酒瓶子,借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看谁有钱。而在KTV里喝一瓶“红方”、“黑方”你就要花500元以上的价码,还不说马爹利、路易13,如果没有1万元别想玩。双方由摞瓶子到抡瓶子,两败俱伤,不过也是,江山就是打下来的,不打也不相识,总得分出辈份来,只有打下江山,坐上江山,才能享受美酒,摞瓶子对某些大款来说也是他们在此树立自己威信和地位的一种比较NB的前期投资。
减肥:去KTV唱歌的另一种称谓,这类K歌群体多以女性为主。有医学为证,医师指出,只要唱歌方法正确,每首歌可以消耗约廿卡的热量;而正确与否,要看你是否采腹式呼吸法,唱一曲等于跑百米。总之,信不信由你?
医师建议,唱歌时最好是站着,以“腹式呼吸法”融入歌曲,如果加上跳舞,热量消耗量相当可观。注意,如果你有慢性便秘的烦恼,也不妨多上KTV高歌一曲,因为腹式呼吸法可舒缓引致便秘的压力,使支配大肠蠕动的自律神经活跃、更何况医学专家还说过,在唱歌时利用腹式呼吸法锻炼腹肌,还能刺激大肠的蠕动。
量贩:日本词,超市的意思。这种做法最早出现于商业竞争惨烈的日本。许多批发商为了挤垮对手就在压低商品价格上做文章。这些批发商往往遵循大进大出,薄利多销的原则,以“打”为销售单位销售日用品,这样一来商品的平均成本可被压低至原零售价的85%或更低。量贩一词也出自中国台湾只不过为了适应中国人的购买习惯,成“打”出售演变为以“五”或“十”为购买基数。但从现在出现的量贩来看,量贩作为一种招徕手段和零售有机揉在了一起。
这种新形式源起自卡拉OK大国日本,但目前北京的量贩KTV都是向台湾学习而来。一个KTV有没有超市(也叫水吧)是很重要的,它把一个请客应酬的地方变成了朋友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说,在选择歌厅的时候,包房的价位都比较明晰,一晚上玩下来,超支的部分往往在酒水上。量贩式KTV解决的就是这个酒水问题。开了房间先拿着篮子到超市,啤酒、红酒、矿泉水,买一篮子拎到包房里七八个人唱一宿都没问题。如果要服务生送茶水,40块钱一壶就很是不值了,也就失去了超市卡拉的意义。
秀:这里“秀”的意思是表现,炫耀。想想吧,咱们这些矜持了几千年的老百姓能迸发出如此的热情,实在是可喜可贺。同时,这“秀”还附加着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衣,虽然是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为目的,但是幌子却是娱乐群众——我是唱给你们听的,又不收钱,连卖艺不卖身都算不上,所以,你们得表现得很欢迎我,表现得很尊重我的劳动。这就是KTV的游戏规则,即使你感觉对方唱得惨不忍闻,你都得兴高采烈的给他鼓掌,都得一脸诚恳的夸奖他技艺高超。
呵呵,怎么说呢?在K房这种地方,人类的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释放,每个人都想“秀”上一把,即使有羞羞答答的家伙号称自己不想唱,那也是看似含蓄而已,其实他早就恨不得一脚把其他的人踢下去,自己把话筒抱在怀里。“秀”们的踌躇满志让人不由得想起小野的那句话,“It’smyshowtime.”(这是我的“秀”场。)
愤青:又称“粪青”。在单位或家压抑的时间长了,有人愤而崛起,到KTV吼上两嗓子,就被圈内人称为愤青。假如他的嗓音古怪一点,嗓门大了一点,走调走得厉害一点,表情再热烈一点,那么台下的无辜群众也有集体昏厥的可能。因此,KTV包房的出现实际上是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拥有这样表情的人看似忠厚,但其古怪的嗓音往往会令许多无辜的群众以集体昏厥的可能性)
性冷淡:有人再三邀请某人共同K上一曲屡被拒绝,则往往戏称对方为“性冷淡”。尽管这个称谓多少有点色情,但的确很形象。仔细想想,在床上运动时,你的高潮往往是和对方的高潮紧密相连并接踵而来的,假如你高潮了而对方迟迟没有,那么对方就极有可能埋怨你、冷淡你,并在以后拒绝配合你,最后把你变成性冷淡,你是什么感觉。所以说,唱KTV在本质上是自娱的,但同时也建立在互娱的基础上的一种娱乐行为。
边缘艺术:即热爱歌唱事业,但一唱歌往往就跑调。其实唱歌走调并不可怕,最要命的是跑调了他(她)自己还浑然不觉,甚至还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架势。更何况唱歌走调是不难的,难的是一辈子走调。仔细想想,唱歌走调其实一种边缘艺术行为,只不过对方试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主流大众文化进行颠覆,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文化观念框架。只不过,这种边缘艺术常常让人想吐。
(在他们眼里,跑调本来就是一种时尚的边缘艺术,这种KTV中利用声音颠覆乐坛的方式,在他们眼里,更是草根文化,只可惜——迎合者寡!)
招牌菜:比较拿手的主打歌,又称“口水歌”。一般来说,常去KTV的老K王往往会暗自练习几首歌,在和朋友们聚会时,便底气十足的“秀”上几首,不过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假如你经常和同一拨人出去混,同时你又没有练习出新的招牌歌,那么就大大的尴尬了,你总不能像许多歌手一样只靠几首歌吃饭吧?所以,一般来说,这些人往往不接熟客。
(拥有这样表情的人,往往是KTV此间高手,一般而言,他们的招牌菜很多,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伤人。有时候,唱歌对他们而言,更多地是表演秀。没办法,实力决定一切嘛!)
麦霸:有少数群众在KTV时往往存在着某些作风问题,而这类被称为“麦霸”的大侠们往往很喜欢霸占麦克风。这类大侠坚决不顾及其他人民群众的感受的,他们假如不把自己唱得大汗淋漓,一般来说绝对不会是罢休的。
中场:这类群众属于间歇发作的,一旦别人唱到一半,他们的兴致就瞬间高涨起来,于是就拿着另一个麦克风高声合唱。假如原唱者比较的文雅,他就不忍心把这老兄轰下去,于是,房间里每个人都得欣赏两个麦克风互相引发的尖锐的呼啸声。更可怕的是,喜欢插一腿的兄弟通常唱功粗糙,因此除了呼啸声,你还得忍受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声音。
张飞:喜欢在KTV包房中吼上几嗓子的摇滚歌手。
(呵呵,咱们张飞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其实,在KTV中,类似这样的张飞很多,其表演方式多半靠吼……)
赵云:喜欢在KTV时只喜欢写固定歌星作品的偶像派歌手,也就是传说中某个“天皇巨星”的铁杆儿FANS。
(一般而言,这样打扮和表情的人,往往是某个实力音乐人的“铁托”;在KTV中,此类歌手多喜欢唱固定偶像的歌,并久此不疲!)
驴:王小波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卡拉OK和驴鸣镇》,批判在家唱卡拉OK的人,并很气愤的把他们暗喻成驴。我们尊重王小波先生,但坚决的不赞同把这些“K歌之王”说成是驴。本词条中此驴非彼驴,此类“驴”者多是性情中人,一到KTV包房就喜欢扯下嗓子吼上两嗓子,他们往往喜欢光明正大的随时歌唱,根本不在乎有没有人鼓掌。其KTV准则往往是:我是俗人我怕谁,咱来这里本身就是图个乐子,别管咱唱得有没有水平,总而言之,4个字——唱完再说!
(呵呵,此类表演的“驴”多为性情中人,对他们而言,唱歌本身就是一个“爽”字,管他现场感如何,掌声多寡,总之,唱完再说!)
飙:动词,又称飙歌。这些地下高干和高手往往喜欢来高手如云的KTV寻找一个假想敌,与之飙歌,一决高下。一旦K出个雌雄,立刻另觅“新欢”。注意,此类歌手往往是重量级人物,很不好惹。
超强纠错:KTV包房中极具重量的杀手级人物,这类歌手的唱功往往与原唱歌星的实力与能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要不,这类大侠怎么被人尊为“超强纠错”呢!就像网络写手中拥有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慕容雪村这些大腕儿写手一样,这些“超强纠错”的出场总能引来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此表演的人往往在KTV中面目不详,但不出手则已,不出手绝对是拥有着重量级的“超强纠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