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密:“功夫之王”李小龙退隐好莱坞震惊影坛的内幕

(2006-06-06 15:58:34)

揭密:“功夫之王”李小龙退隐好莱坞震惊影坛的内幕

 

李小龙是世界顶级大师,绝无任何异意。

从功夫影片《唐山大兄》到《猛龙过江》到《精武门》到《死亡游戏》再到《龙争虎斗》……李小龙自创的武术令世界推崇,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同样亦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李小龙——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临死前如是说。在我眼里,李小龙身上的阳光,无疑比别人更多更亮:尽管辞世多年,李小龙仍然告诉我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这并不仅限于武术或者电影。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在思想上,李小龙是少数能够拥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并且从中得到乐趣的人之一,他除以武入哲之外,更从尼采、道、禅等各种哲学中汲取营养,他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他的观念与思想无不让人佩服。

也许,虽然在世人眼里,英雄会随着时间逐渐老去淡出记忆,但李小龙铸就的那种英雄精神永远不死!

现在让我们简要回眸一下李小龙本人的简历:

    195811月,年仅18岁的李小龙因为在学校经常打架,被父亲送往美国读书。当时,李小龙身上仅有100美元。

此后,身剧美国的李小龙一改在港厌学逃学的作风,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1961年秋,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放弃了医科、法律、商科等热门专业,却选择了哲学专业。而这,也让今后李小龙将武术推向哲学这一高度。

不久,李小龙建立了自己的武馆,但源于年轻、名气太小,所以问津者寥寥。而后,他带着几个尚武的学生,辗转去西雅图的几所大学做示范表演,宣扬“截拳道”的优点。有一次,李小龙在短短的11秒内就击败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终于声名鹊起,也成功地为中国武术做了一次广告。

再后来,慕名投到李小龙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包括擅演西部牛仔、警探、强盗、体育健将等硬汉的好莱坞明星史蒂夫·麦奎恩,及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但富有深意的是,尽管拥有着高超的功夫,但李小龙本人在好莱坞的事业却始终徘徊不前,除了《青蜂侠》之外再无作品。毕竟,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电影界,在好莱坞的眼里,李小龙充其量只不是一介武师。

正由于李小龙在好莱坞的明星之梦越来越黯淡。毫无疑问,正源于事业的低谷,使李小龙对好莱坞深深地失望。而后,竞争《功夫》主演的失利,终于使他暗下决定离开好莱坞,退居香港影视界。

1970年,李小龙携妻儿回香港度假,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面对如潮水般的电影公司邀请函,为此,李小龙还认真地列出拍片的条件:影片制作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元,用大投资避免粗制滥造;他可以聘请外国演员,借此扩大影片的影响力。李小龙的这些条件,使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是,最后还是嘉禾的邹文怀向李小龙发出邀请,并正式签约开始拍摄《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的摄制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但是李小龙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此片刚一上演,就打破了香港电影史上最高的票房纪录,李小龙一夜之间成为高悬于港岛上空的巨星。     

面对《唐山大兄》这突如其来的成功,李小龙又惊又喜,他希望能拍出一部适合于各个阶层的电影。于是,就有了他回港后的第二部电影杰作《精武门》。《精武门》公映后大破《唐山大兄》保持的纪录,渐渐地李小龙不满足只做个明星演员,他开始筹划创建自己的制片公司,自编自导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影片《猛龙过江》。李小龙又开始不满足眼前的成就,他赴美国谈妥了《龙争虎斗》一片,这部电影不仅由他主演,他还成了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影片最后在香港开拍,几经磨难才拍成,李小龙从此成为世界性的大明星。

回顾李小龙的简历,尤为吸引公众关注的是,当年,在成为世界级大师前,李小龙源何狠下决心挥别好莱坞,重返香港,而后出人意料地一举成名?

作为李小龙武术的爱好者,几十年后当我成为媒体人及娱乐策划人后,日前与香港明星周文健的对谈中,才揭开这一谜底。但揭开这一内幕之时,说实话,我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重。

顺便一提的是,作为英皇(中国)的签约明星、香港重量级影视明星,我的好友周文健刚刚与好莱坞著名影星大卫·卡拉丁合作,参演《龙小子·丹尼》这部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著名影星大卫·卡拉丁此前曾在70年代拍摄过美国电视剧《功夫》一炮而红。而当年,李小龙进军好莱坞之时,就是与大卫·卡拉丁这位明星角逐该片这一主角未果的情况下,才返回香港发展的。

煞有情趣的是,正是该原因,才促使李小龙才成为世界影视界顶级大师。在我眼里,在当年东方人大不受欢迎的好莱坞,李小龙这一出走并非简单的出走,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和对商业化媚俗反叛和绝望,而正是这个偶然而必然性的结局,反而让李小龙在世界电影界成为一个重要级大师,让中国电影杀向世界。

和周文健约见那天,刚一落座,我就问及影星大卫·卡拉丁对李小龙的看法。因为好友的缘故,周文健并不隐讳。和卡拉丁交往颇深的周文健一语当年这一事实的内幕:“私下里,我和大卫·卡拉丁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有几次,我专门和大卫·卡拉丁聊过李小龙。我问大卫·卡拉丁,李小龙和你竞争《功夫》这部影片的主演,最后被你拿下来了,于是李小龙放弃了好莱坞,到了香港,就变成了巨星。大卫·卡拉丁说:‘其实呢,其实这个角色原来根本没考虑过李小龙,但李小龙功夫非常好,所以很想出演这一角色。只是老总认为这个剧本很靠近我的性格,早就想好用我作主演。其实,从剧中人物的性格特质上,这个人真的很适合我,所以老板如果拿到钱的话,一定会找我拍,根本不会找别人拍。你也知道,好莱坞导演在拍摄一部新片子前往往喜欢通过一定的形式海选演员,正因为如此,李小龙才始以报名。李小龙觉得老外不懂得真正的功夫,竟然也能拍这个片子,所以才出乎自己的意料。’”

如果说周文健一面之词不能令人信服的话,那么,大卫·卡拉丁本人在横店拍摄的美国影片《龙小子·丹尼》即将返美前的一番谈话,也许道出了该事件的初衷。

一直很尊重李小龙的大卫·卡拉丁返美前如是说:“一定要告诉喜欢功夫和李小龙的影迷,30年多前那部在北美引起轰动的系列电视剧《功夫》中,我绝对没有和李小龙争夺过角色。”

“事实上在那件事之后,李小龙返回中国香港,我们才能看到《唐山大兄》、《精武门》等许多著名的电影。”

而在大多数的李小龙传记中,也都将这次“抢角风波”作为李小龙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必须一提的是,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就凭借电视连续剧《功夫》在北美走红的大卫本人却对“功夫”知之不多,他说:“当然我有学习过,但从一开始我是一个舞蹈演员,在旧金山大学中我学习的是音乐和芭蕾。舞蹈对于形体控制是很有帮助的,我主演了很多外国的动作电影,加上后来学的一些功夫动作,一般来说我都能满足动作片角色的需要。”对于这两年他所拍摄的《杀死比尔》系列,他说:“我很高兴能够来中国拍摄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最后比尔倒下了,结局耐人寻味。我不得不说昆汀是一个很特殊的导演,两部片子的拍摄和剪辑都是那么与众不同,却都非常好看。”

 更富有深意的是,众所周知,大卫·卡拉丁这位老先生几年前曾主演过《杀死比尔》这部影片,而这部影片恰恰是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所执导的。而小昆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功夫片迷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几乎所有地球人都知道的。

虽然由于《杀死比尔》上、下两部动作风格的分工不同,港式功夫在这第一卷中表现还不是很充分,但我们至少已经能从乌玛那身黑纹黄色劲装上,看出小昆对六七十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致敬。

甚至,小昆在采访中就直言不讳地说,那身服装设计就是李小龙在《死亡游戏》中形象的翻版,不过是换成了皮装。而“疯狂88人组”的“黑超面具装”,也和青蜂侠的造型颇有渊源。

而比尔的扮演者大卫·卡拉丁先生,也是小昆在美国的“功夫”偶像。而且,这位大卫·卡拉丁先生,在美国是个和连续六届世界空手道冠军、西方世界第一个跆拳道黑带八段、李小龙之徒查克诺里士(Chuck Norris)同样齐名的家伙,大卫·卡拉丁先生主演的《功夫》系列电影和电视剧在七十年代风靡美国。更有趣的是,后来大卫·卡拉丁先生居然还写了一本有关中国功夫的书——《少林精神》来探讨功夫哲学,颇为有点耐人寻味。

很显然,时值今日,东方精神已得到了世界性的承受。李小龙身上的中国精神西方人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永不言败铮铮铁骨的中国精神!

 

 

                                            /田金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