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本山“二人转”VS周星驰“无厘头”,谁更受欢迎?(下)

(2006-05-31 21:51:21)
分类: 【娱乐心理咨询师】

 

赵本山“二人转”VS周星驰“无厘头”,谁更受欢迎?

                                       ——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到东北二人转唱词

 

接《赵本山“二人转”VS周星驰“无厘头”,谁更受欢迎(上)》

http://blog.sina.com.cn/u/4976408d010003vq

 

             二人转中衬词与周星驰式重复

 

        一提起东北二人转,绝大多数人都想起二人转中那个类似段子似经典的衬词:“哪啦咿咳呼咳......”实际上,这是东北二人转音乐中,曲牌附着的用来润腔的辅助字——衬词。

        要知道,在东北二人转曲调中,这种衬词、衬字可是占有一定的乐句位置,千万不能省略。如果你图简单省略了或运用不当,演唱起来特别扭不说,还可能让人贻笑大方,砸了场子。反之,如果运用得得当,不但腔调圆润,还能增加艺术感染力。

         在二人转中,类似这样的衬词比比皆是:

         如“文咳咳”曲牌唱词中衬词:“一进那花(溜溜溜溜)园哪哎,抬头看哪哎咳呀,满园的花(溜溜溜溜)草哇哎咳呀,开的那么鲜啊哎哎咳呀”;

    “大救驾”曲牌中甩腔的衬词:“哎呀哈哎呀哎咳呀,哪啦咿呼咳呼咳,哎哎哎哎咳哎咳呀,哎咳呀”;

         而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却是这样表现重复的:

         唐僧:悟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铛铛铛铛铛铛?

    至尊宝:什么铛铛铛铛?

    唐僧:铛得铛铛铛铛铛,就是(唱道)On-ly you--......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拼全力为众生!

    ......

    至尊宝:我真的不行啊,我跟你说......

    唐僧:On-on--

    至尊宝:On你妈个头啊!你有完没完啊!(一拳将唐僧打倒在地)

    ......

    唐僧:悟空,你尽管捅死我吧,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喃呒阿弥陀佛,喃呒阿弥陀佛,喃呒阿弥陀佛......

        作为辅助词,在二人转里像这类“呀呼咳,嗯哎哎咳呀,咿儿哟呀儿哟”等夹在唱腔中间或腔腔末尾的衬词不胜枚举。

        与无厘头电影所不同的是,在影片中“啊、哪、哇、呀”等有特定的含义或起语气作用,如“啊”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代表应答、疑惑、知道、终于明白了等意思。而在东北二人转里“啊、哪、哇、呀”只起衬托和辅助的作用。也许,这就是二人转所特有的地方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人转能否坐上无厘头戏曲的宝座

 

        作为一种解构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自产生以来,人们对其就褒贬不一,有些甚至是口诛笔伐。认为这种电影模式“存在许多言不及义的内容”、“剧本松散,停留于表面的拼凑与笑料的制作,而拼贴往往会使整部作品失去联系”。但不管怎么说,周星驰还是以现代都市人特有的清新气息、世俗观念和非理性思维,在无厘头电影中有意无意间以戏谑的方式解构了所谓的文化经典,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尽管,周星驰面对媒体一再声称“其实没有过一个周星驰时代”。

        那么,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蹦蹦戏”(即“二人转”)究竟能否得到公众们的认可,登上戏曲宫殿的大雅之堂,坐上无厘头戏曲的宝座?发自内心地说,这个答案确实令人难以回答。

        目前,一些人认为,二人转属于诞生于东北民间的“粗口”文化,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庸俗不堪,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这样的看法未免有些绝对。就拿四大国粹之的京剧为例,清朝末年,二人转产生一百多年后,在中国剧坛上日渐崛起的京剧代替了昆曲。当京剧开始出现时,一些士大夫们还指责二簧“粗俗”,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广大人民却很欢迎。由于徽班迎合了不同观众的口味,进行了艺术上的革新,而且采取皮簧、昆曲、梆子等同台演出的方法,因而使得京剧独树一帜,盛行一时,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与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艺术相比,蹦蹦毕竟是属于东北土著与流民文化结合起来的乡村音乐。从历史渊源上讲,京剧艺术虽然才具100多年的历史,但产生于文化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的都市,最早的京剧雏形出现在规模较大的庆典、祭祀活动中,其观众往往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由于这些因素,京剧艺术在雏形时期就具备了唱词文雅、服饰华丽、场地考究,形式严谨的特点。而旧称“蹦蹦”的二人转艺术是产生于文化落后、物质贫乏地处边塞的东北乡村。其最早的演员大多是形同乞丐、穷苦不堪的流浪艺人,最初演出时既无专门的服装,也无乐队伴奏,只能靠着两块竹板和一串甩子按节拍清唱。而二人转的观众也大多是些没有文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因此,其艺术的整体特点是唱词粗俗、服饰随便、场地简陋、形式灵活、土色土香。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二人转演出具有随意性,在田间地头、在车店里,甚至马车上都能演出,演员和观众处于同一个阶层,再之演员的服饰、化妆不讲究,演出又与观众处于咫尺之间,很容易给观众一种亲切感,观众常常情不自禁地参与和干涉演出,从而在演员和观众之间产生情感呼应与艺术交流。

        而二人转的观众大多处于社会低层,在社会中往往担任悲剧角色,他们不缺少眼泪,但缺少笑声。因此,他们情愿“每天少吃三顿饭,不舍一场二人转”,在笑声中换取短暂的轻松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此意义上,以诙谐、夸张、喜剧色彩浓的题材为主的东北二人转,是一种无厘头喜剧,更是一种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它的发展潜力和含金量绝不逊色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也许,如赵本山等老艺人所期盼的:二人转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文/田金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