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元blog
王元blo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96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氏猜想

(2006-11-21 19:53:51)
吴清源大师曾提出黑棋第一着棋不占角,而是去占边上星位的论点。
 
  对于大师的这一“论点”,好象林海峰先生还特意在一局棋中实践过。对此(这一“论点”),棋友们也许不明所以。而我,既没有在大师那里耳提面命,手边亦无半点资料,姑且冒昧地谈一点盲人摸象般的学习体会,以与各位交流,以作引玉之砖吧。
 
  在数学界,有不少著名的“猜想”。其实,吴清源大师所提出的这一“论点”,就类似于在围棋盘上的数理问题,或可称为“吴氏猜想”。
 
  我在“天地讲义”中,建议围棋的初学者将盘上的棋子想象成“有生命,有能量,需呼吸”的活体,这既是假设,又是盘上的真实。假如,我们从“能量”入手,那么,第一着棋下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所认为合理的任何点(比如角上的“星”,“小目”等)与盘上其它合理的选点之间的差异,在“能量”上的差异,我想象这是可以用数学物理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抱歉,这我做不到。拜托棋友中的数理优等生)。其计算条件是,第一着棋无论着于“星”,“小目”,“目外”,“三三”,其“能量”本身,应为同一常数(因有第一着的存在,从第二着起,作不同选择时,其“能量”便理应不同了)。但是,相同常数的“能量”,其“磁场”和“辐射力”的指标上,对于相邻的两个角部和遥远的对角,以及中腹和各条边(为便于计算,可把其余的八个“星”位作为计算的目标点),数据肯定是不同的。虽说“辐射力”对于遥远的目标点的影响,堪称“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但就算约等于零,却毕竟不是零,谁知道南美蝴蝶翅膀的扇动,不是北美飓风成因呢?
 
  假如,那种高明而科学的“计算方式”在计算出了黑右上角的“星”或“小目”对其余八个目标点的“辐射力”数据后,再以“综合计算”,“综合分析”,“星”或“小目”在数学物理意义上的优劣,就能有比较了。
 
  同样的道理,第一着棋占据边上的“星”位,与占据角上的任何一点(我们认为合理的选点),其优劣——在数理意义上的——也能有比较了。
 
  那么,在围棋意义上的“第一着占边星”,是何讲究呢?既然说“围棋意义”,那么,“感觉”的成分就远远多于“计算”的成分(否则电脑已能击败人脑了)。从感觉上说,“边星”对于全局各个有效点比如其余的星位和天元(黑方本来“应该”去占的那只角除外)的综合影响力,肯定胜过角部选点。但是,因角部有便于就地生根,围地的特点,故“边角”的“虚”,既是其富于变化的优点,又有其与身俱来的严重缺点。另外,占角,可同时较为直接地影响两条边,而占边,却能较为直接地影响两只角,如果难以比较这两者的优劣的话,那么,占边能直接影响中腹(高者在腹吗?);已成其“优越”的砝码了!
 
  从着法上说,先占角,可自由选择经营边上的方式(比如,边星,星下,假中国流等);先占“边角”,再回头经营角上时,难以构成其效率更高的结构,而若被对方占角,也难以效率更高地挂角。这看上去也是“边角”的先天不足,但是,“边星”在相邻角部的这些尴尬,可能并不是眼前的问题,待其成为眼前的问题时,其尴尬可能已经被全局的利益所掩盖了。
 
  首占天元,想象中是正大光明,威镇八方。但是,由于围棋毕竟以围地的效率,围地的多寡而分胜负,所以,天元高悬于空中,无论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都颇费周折。天元,吴大师及众多棋手都试过,毕竟效果不理想。
 
  总的来说,对于大师的“论点”,我没有能力将其解释清楚,但即使是管窥蠡测至此,也已惊其浩瀚!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崭新的思想和青春的活力,是世纪老者展示的!
 
  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月亮升起,星星密布。苍穹无边无际,但日,月,星,还有地球,却以阳光和反射的阳光,彼此照明,并互为航标。祖宗在围棋盘上设置了一个天元八颗星,难道,这就是特意为围棋迷宫的探索者提供的航标灯吗?如果说,每一位接触围棋的人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事实上的探索者,但在探索这一点上大都两眼一抹黑的话,那么,从过去吴清源先生对本因坊秀哉破天荒的“星,三三,天元”开局,到现在“起手据边星”的“吴氏猜想”,在斗转星移的七十年里,吴大师不正是一直试图点亮围棋迷宫中的这些航标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祝各位好梦
后一篇:时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