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网友

(2006-05-30 20:47:40)
   有网友夸我"勤",谢谢了!不是说勤能补拙嘛. 
 
  年轻的时候,真的"勤"过一段.八十年代初,全国个人赛的比赛形式曾做过别致的尝试:以十二人为一组,分为甲,乙,丙,丁组,并进行三降三升的升降.全国的前六名,自然从甲组中产生.而各组排位的确定,则以1980年在安徽屯溪的个人赛名次为依据.1980年的屯溪赛,我获小组第四(共分四组,各组前三名组成下一次比赛的"甲"组),这样我就进入了下一阶段个人赛的"乙组".记得那时的屯溪,真是山清水秀恬静自然,尤其是屯溪的新茶即"屯绿",堪称"烹来屯绿作琼浆".
 
  1980年下半年,个人赛在四川乐山.这一年,20岁的刘小光在"甲组"所向无敌,独占鳌头.我记得他最后一盘输掉也不影响他夺得全国冠军.而我,则在"乙组"成绩平平,不升不降.
 
  回家后,真的头悬梁锥刺股了一番.我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每天必须摸棋16个小时"的自我要求.夏天,由于赤膊用功,把椅子上的漆都烫掉了一层.
 
  也许,有时真的勤能补拙.在1981年温州的个人赛中,我夺得了"乙组"第一,从而理论上获得了"甲组"的资格.那时,罗建文罗老有一句名言:"宁做凤尾,勿做鸡头"(罗老在甲组很稳)让大家颇有共鸣.所以,"甲组"最激烈.我想,总得先混入凤中,才有资格想想凤尾鸡头的事吧.
 
  然而,次年,这一比赛形式变了,推倒重来!联想到1976年时,我在全国少年赛中打进了前十二名,进入了稍后的前十二名决赛(马晓春竟然能进入这前十二名!一笑),但后来这一决赛也因故取消了.当时我想,是我命该如此吧.
 
  不过,现在想来,这不是"命",还是"才"的问题.归根结底,在围棋上,"才"的分量是最重的.那些高手的"才",真的是才高八斗!
 
  哦,该收回到网友说的这个"勤"了.总之,我所能在"博客"上说的事,对网友棋友可能有点用的东西并不多.尽量把这些不多的东西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要靠"勤".另外,"博客"于我,也是学习,既是学习,能"勤"就"勤"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习体会之一
后一篇:先有鸡先有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