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凤羊头山“炎帝得嘉禾处”的传说

杨 栋
沁源景凤乡是《水经注》上记载的上古名山“羊头山”所在地,“羊头山”有好多处,唐宋之后,称高平、长子、长治交界处之山为羊头山,但上古时的“羊头山”,指的就是景凤与平遥、武乡县交界处的山脉。明朝朱载堉在其名著《羊头山新记》中说道:又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域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沁水所出。见
《汉书》 及《
景凤乡也有三处沁河源头,一为“巡河泉”、也称为“神农泉”。在沁源与沁县交界处,一为“积善泉”,在沁源与武乡交界处,一为“梨花泉”,在沁源与平遥县交界处,这与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
民间传说,羊头山也是炎帝活动之地,是“炎帝得嘉禾处”。 烈山氏:也作厉山氏,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上古的时候,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经常担惊受怕饿肚子;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要找吃的就更困难,因此,日子过得很苦。炎帝看到人们的这种苦境,心里很是不忍,他便翻山越岭,跋涉名山大川,寻找可食用之物。当他来到景凤的“羊头山”时,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他看到这里山明水秀,森林茂密。丹凤朝阳,百鸟翔集。许多动物都在自由嬉戏,仿佛是一处童话仙境。
他访问当地长者,人们说对面大山叫“天神山”,也叫白马山。相传有天神骑白马下凡,见到这里水草丰茂,有龙凤飞舞,人类居住,就把白马拴在沁河边上饮水,当他返回时才发现,连白马也不想离开此地了,化作了一道绵延的峻岭,其山形状如马,所以当地人叫成了白马山,也叫天神山,山下的村庄因有许多凤凰和丹雀居住,叫成了景凤村。意思是里景仰凤凰的村庄。
炎帝在行走中发现,这里的百鸟比别处的欢俊,这里的动物也比别处的肥硕,兔子在跳跃,山猪在啃咬,灵狐在偷窥,剌猬在睡觉,梅花鹿在奔跑,金钱豹在嚎叫。穿山甲在蠕动,眼镜蛇在跳跃。许许多多的小动物都在向一个地方奔跑聚集,连小小蚂蚁也排成长队,在向那里长征。丹凤、孔雀也带着成群的鸟儿也往那个地方飞去。炎帝跟着它们到那个山坡一看,动物鸟儿都在向一个山洞汇聚,他进了洞中一看,看见洞中金光闪闪,彩虹缭绕,洞中有一座金色的大谷囤,里面放满了金色的谷粒。真是仓满囤流,小鸟儿小动物都在忙忙碌碌地去搬运谷粒,作为自己的美味。
炎帝也进去掏了一包谷粒包好,走出山洞,他看见艳阳高照,天高云淡。云蒸霞蔚,一天云锦。他站在天神山上往山下看,真个是山川如画,林木葱翠,动物和百鸟在吟唱,一派祥和景象。这时有一只五彩丹雀从山洞中衔来一株九穗嘉禾在他头顶上盘旋,他腾空一跳,从丹雀口中夺下了那穗“九穗嘉禾”,因用力过猛,九穗嘉禾和他手中的那包谷粒从云霄中飘落到了山下景凤村的一马平川,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大地上草坪变绿,沃土涌动,冒出许多嫩黄的禾苗,先是一片一片的嫩黄,接着成为嫩绿,满川密密的禾苗在蠕蠕的往上冒,一时就成了大片的田野,瞬间又长成深绿、墨绿、接着就争先吐穗,金黄一片,遍地长满了金色的谷子。人们都把谷穗切下来,垒石为灶,制陶为釜,煮上了谷粒,一时清香四散,满川是小米的清香。先民们从此有了美味的食物。这里的谷种被炎帝推广种植到了全国,成了全人类的营养。古史也望载:神农炎帝是在羊头山见有丹雀衔来一株九穗嘉禾,炎帝就把它播撒在田间,后来长出了嘉禾,据说味道香甜,食之可长生不死。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业的鼻祖。《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 耒耜之利 , 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可见,炎帝是中华农业的奠基者。开拓者。景凤人感念炎帝,把那个山洞叫成了“神仙洞”,把山后丹雀衔来九穗嘉禾的山岭叫成了凤凰山,村名叫成景凤村沿续至今。“巡河泉”也称为“神农泉”,以纪念炎帝得嘉禾的功绩。
古史传说,《魏书·地形志》:“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由于神农故事的影响,所以西汉在此置谷远县,县治即今沁源县城。王莽时期又反其义改名谷近县,东汉复名谷远县。晋代县废,北魏初因胡汉译言之误,这里又称孤远城。北魏末始置沁源县。金代元光二年,曾一度在沁源县置谷州,元代谷州废。谷远、谷近、谷州都源于炎帝在此得嘉禾的传说,这些传说、地名,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景凤羊头山地区谷物栽培的悠久历史。至今,沁源、沁县一带仍以谷物为特产,闻名全国的“沁州黄”小米种植地,与沁河活凤源头及景凤三个沁河源头隔山相邻,共灌一水。景凤、活凤的小米可与“沁州黄”媲美。不愧是神农种嘉禾的地方。
羊头山,《山海经》中作“谒戾山”,《山海经•北次二经》说:“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水经•沁水》曰:“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沁州绵上县云:“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或作褐戾,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五乐平县下有云:“少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褐戾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沾山”。据《元和志》说,谒戾山一名羊头山,
在景凤一带,有许多关于谷子的民俗,妇女生孩子时在谷草(带谷穗)上生,是为“坐草”, “坐草”在这时被人们看作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图腾仪式,谷子的繁殖与人的生殖便有了密切的关系。人们认为,人的生殖所需的人种与谷子繁殖所需的谷种是一回事。民间传说:谷种乃仙女的精血所变,而妇女的精血由谷种所变。北方妇女生孩子后要喝一个月的小米粥,实质上便成为一种补偿,以利再生,而使繁衍源源不绝。当地丧葬风俗,在人死后入棺前,要往棺里铺上一层谷物,铺得越多,对死者的后人越好,然后再把死者入殓。埋棺时,也要先往坟里撒上些谷粒,待封土后,再往整个坟地里撒带皮的五谷。
饮食方面,入伏每一伏的头天家家户户都有吃米面煮疙瘩的习俗。炎炎天气,人们身体受损,想到五谷有神力,人吃了五谷对人有好处,带上皮糠更有精气,逐渐形成一俗:端午节要吃煮熟的五豆(谷、黍、麻、麦、豆)搅在一起全家一起吃。可免生病灾,并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修缮住房方面,有上画梁系黍穗的习俗。一般在上梁时,先在梁上写上开工及完工时间、主人工匠姓名,最后必须用五色线绑上一束黍穗,或用穗做成的笤帚圪针子系在画梁上,以驱除邪物,讨个吉利。传有歌谣“桃木弓,柳木箭,五色谷穗五色线”。另外,上梁时还分别要往家里院里遍撒五谷,到了农历六月六,当时的农民要带上香和自家蒸的米面馍,去自家种的田地祈祷,祈求五谷神不收回人间的粮食,祈求五谷神赐给农家好收成。
正月时,村民们家家在房顶上要悬挂用剪纸剪的“扫天媳妇”,她手中拿的也是用谷穗做成的笤帚,传说可扫除一天阴霾,让一年四季阳光暧暧,让山乡野岭光风霁月。也有的说,那是先民遗留下的民俗:是让民间美女们为炎帝洒扫天空,清除瘴雾,迎接炎帝回到他的故乡景凤羊头山来探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