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纤腰已断魂-李渔和他的妻妾
(2011-11-03 19:29: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梨花村随笔 |
李渔是一个风流才子,前几年我买到<李渔全集)共20卷,书价为420元。《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李渔,清钱塘人,字笠翁,康熙时流寓金陵,著《一家言),能为唐人小说,尤精谱曲,时称“李才郎”,有《风筝误)等传奇十种。林语堂则更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是一个戏剧作家、音乐家、享乐家、服装设计家、美容专家兼业余发明家。”
.
李渔的一生是很传奇的。他既是‘‘江南名士”,也算“帮闲文人,他一次应试未中举,“绝意仕进”,以编书刻书,卖文卖艺谋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挟策走吴越间,卖赋以糊口,‘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以草芥贱夫,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长者车辙,充溢衡门,馆阁诗简,捷于邮置”。他的姬妾很多,甚至以妻妾成立了家庭女戏班,‘‘终年托钵”,出入官府,携带女乐,四方游幕。据他的宗谱所记:他初娶徐氏,又纳纪氏和副室芦氏、王氏,35岁时又纳明朝一王公的幼妾曹氏,他对能娶上曹氏是很得意的,曾写诗曰:‘‘陋巷朱门霄壤隔,昆仑何处挟飞来?”他的妻妾早妆时都得排队,他有诗记道:“晓沐虽分次第班,互相掠鬓整云鬟,从今闲杀张京兆,不复亲劳画远山”。之后,又有了乔姬、王姬、黄姬、广东籍姬,遣走之姬,见于记载的妻妾姬婢就达十余人。甚至58岁还在“客中买婢”。成立一个家庭剧团,真是绰绰有余了。同时代人记他“常挟小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李之风流,于此可见一斑。他的“小戏班”是很有名的,加之有他这位名倾朝野的大导演,有“乔、王二姬”这两位“当世鲜二”的“名演员”。他的戏剧活动便更多彩多姿,他的友人“黄鹤山农”便说:“当途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著名文士尤侗在为李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一书作序时也写他与戏剧同行们“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所以,鲁迅先生曾评道:“帮闲也不易,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
李渔姬妾虽多,但最钟情与宠爱的只有乔、王二姬,他更看重的是二位女子的艺术气质和才华,在当时,乔王二姬就算是“红歌星”,算是“表演艺术家’’了。同代文人周亮工就曾评道:“乔王二姬,真尤物也,舞态歌容,当世鲜二。”李渔本人也说:“所撰新词,朝脱稿而暮登场”,可见两女姬悟性之高,李在诗中咏道:“休蒙俗事摧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乔姬是山西临汾人,“出自贫家,不解声律为何事”,十三岁被知府送给56岁的李渔作姬妾,李发现其喜好音乐,但又怕她山西土话难改,更何谈唱昆曲越调,但乔姬很聪慧,立下军令状,半月内可改口音,如不然愿“以字受罚”,半月之后,乔姬果“俨然一吴侬矣”。李渔又请师授艺,师傅教她三遍,她已能自己演唱,师傅惊奇地说:“此天人也!”又说:“我教曲三十年,有的教一百次也难以合拍,像乔姬这样真正是天赋之人了。”不久到兰州,主人又赠一“王姬”,笠翁得之,无异银星双照,芙蓉并蒂。王姬善妆“小生”,“易妆换服”后“与美少年无异”,平时不登台上场时,笠翁也让她“角巾相对,执尘尾而伴清谈,”视为“韵友’•。从此,他以妻妾姬婢组建成了“小戏班”。每当出行,“纷纷儿女共乘车”,“数年游燕适楚”,到过陕西、山西、福建、浙江,为达官贵人献歌献舞,“令家姬试演新剧”以“打抽丰”获馈赠而养家糊口, 乔、王二姬当笠翁侍姬时年仅十五六岁,而他已是60多岁了,两位女子在他身边生活了六年,乔姬还生下一女。两姬病逝后.笠翁大为悲恸,先后写“断肠诗”三十首长歌当哭,说:“天天其人.甚于亡我”,他在诗中沉痛地写道:“休言再觅同心侣,岂复人间有二乔”’乔姬去世前三日,曾焚香告天,说:“得以侍奉李渔这位才人,此生无憾,但惜未能偕老,愿以来生补之。”笠翁听别人告他此言后“抚棺痛哭,几不欲生”,他其实更是在哭人才难得,知音难觅了。他在为二位歌姬写的合传中甚至不忍提其小名,为其起名为“乔复生”、“王再来”,幻想二位美人能死而复生,去而再来。我想,两位少女能不嫌笠翁之老迈,“安心蓬户伴渔樵”,可能也是出于对他这位旷世奇才的敬慕吧?传记中记述:乔姬在病重之时,仍勉力支撑着不卧病床,同伴问她,她说:“非不欲卧,恐以不起愁主人,徒扰文思。”此时李渔正选编自己的<一家言)文集,乔姬真是笠翁的忘年之交,怜才韵友了。乔姬亡后,李渔“不忍听歌者半载”,在写给朋友余澹心的信中也说:二姬辞世,“顾影凄凉,老泪盈把,生趣日削一日。”宝剑赠于烈士,红粉赠于佳人,知音一去,焦尾琴碎,笠翁的悲痛也可想而知了。他在一首悼双姬的<踏莎行)词中写道:
“一派愁江,两条愁岸,合来才够伤心半,去时舟即此时舟,可怜失去归湖伴。红蓼滩头,•白苹沙畔,当时好景谁同玩?一声玉笛楚江风,将身吹作梅花瓣。”: .
笠翁的作品有精华也有糟粕,时人谓其“毁誉天壤”,但他是一泣“具幽默感”且“讨人喜欢”的作家,在当时其文章就“不胫而走天下”,家弦户诵,“海内文人无不奉为宗匠”。我更欣赏的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不求仕进,放浪湖山,老年时“移家湖上,碧波千顷,环映几席,两峰六桥,不必启户始见。”自题对联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排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他不仅满腹诗书经天纬地,更具有喜爱松涛柳浪清溪碧涧大自然的情怀,也能自编自导和欣赏娇妻美妾歌姬舞女的戏曲艺术,所以林语堂才称他为“享乐家”,他自己也得意地说:“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毛稚黄曰:“孙仲谋语周郎,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今乔王二姬得笠翁之文以传,虽夭亦快也”。
李渔的一生是很传奇的。他既是‘‘江南名士”,也算“帮闲文人,他一次应试未中举,“绝意仕进”,以编书刻书,卖文卖艺谋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挟策走吴越间,卖赋以糊口,‘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以草芥贱夫,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长者车辙,充溢衡门,馆阁诗简,捷于邮置”。他的姬妾很多,甚至以妻妾成立了家庭女戏班,‘‘终年托钵”,出入官府,携带女乐,四方游幕。据他的宗谱所记:他初娶徐氏,又纳纪氏和副室芦氏、王氏,35岁时又纳明朝一王公的幼妾曹氏,他对能娶上曹氏是很得意的,曾写诗曰:‘‘陋巷朱门霄壤隔,昆仑何处挟飞来?”他的妻妾早妆时都得排队,他有诗记道:“晓沐虽分次第班,互相掠鬓整云鬟,从今闲杀张京兆,不复亲劳画远山”。之后,又有了乔姬、王姬、黄姬、广东籍姬,遣走之姬,见于记载的妻妾姬婢就达十余人。甚至58岁还在“客中买婢”。成立一个家庭剧团,真是绰绰有余了。同时代人记他“常挟小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李之风流,于此可见一斑。他的“小戏班”是很有名的,加之有他这位名倾朝野的大导演,有“乔、王二姬”这两位“当世鲜二”的“名演员”。他的戏剧活动便更多彩多姿,他的友人“黄鹤山农”便说:“当途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著名文士尤侗在为李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一书作序时也写他与戏剧同行们“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所以,鲁迅先生曾评道:“帮闲也不易,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
李渔姬妾虽多,但最钟情与宠爱的只有乔、王二姬,他更看重的是二位女子的艺术气质和才华,在当时,乔王二姬就算是“红歌星”,算是“表演艺术家’’了。同代文人周亮工就曾评道:“乔王二姬,真尤物也,舞态歌容,当世鲜二。”李渔本人也说:“所撰新词,朝脱稿而暮登场”,可见两女姬悟性之高,李在诗中咏道:“休蒙俗事摧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乔姬是山西临汾人,“出自贫家,不解声律为何事”,十三岁被知府送给56岁的李渔作姬妾,李发现其喜好音乐,但又怕她山西土话难改,更何谈唱昆曲越调,但乔姬很聪慧,立下军令状,半月内可改口音,如不然愿“以字受罚”,半月之后,乔姬果“俨然一吴侬矣”。李渔又请师授艺,师傅教她三遍,她已能自己演唱,师傅惊奇地说:“此天人也!”又说:“我教曲三十年,有的教一百次也难以合拍,像乔姬这样真正是天赋之人了。”不久到兰州,主人又赠一“王姬”,笠翁得之,无异银星双照,芙蓉并蒂。王姬善妆“小生”,“易妆换服”后“与美少年无异”,平时不登台上场时,笠翁也让她“角巾相对,执尘尾而伴清谈,”视为“韵友’•。从此,他以妻妾姬婢组建成了“小戏班”。每当出行,“纷纷儿女共乘车”,“数年游燕适楚”,到过陕西、山西、福建、浙江,为达官贵人献歌献舞,“令家姬试演新剧”以“打抽丰”获馈赠而养家糊口, 乔、王二姬当笠翁侍姬时年仅十五六岁,而他已是60多岁了,两位女子在他身边生活了六年,乔姬还生下一女。两姬病逝后.笠翁大为悲恸,先后写“断肠诗”三十首长歌当哭,说:“天天其人.甚于亡我”,他在诗中沉痛地写道:“休言再觅同心侣,岂复人间有二乔”’乔姬去世前三日,曾焚香告天,说:“得以侍奉李渔这位才人,此生无憾,但惜未能偕老,愿以来生补之。”笠翁听别人告他此言后“抚棺痛哭,几不欲生”,他其实更是在哭人才难得,知音难觅了。他在为二位歌姬写的合传中甚至不忍提其小名,为其起名为“乔复生”、“王再来”,幻想二位美人能死而复生,去而再来。我想,两位少女能不嫌笠翁之老迈,“安心蓬户伴渔樵”,可能也是出于对他这位旷世奇才的敬慕吧?传记中记述:乔姬在病重之时,仍勉力支撑着不卧病床,同伴问她,她说:“非不欲卧,恐以不起愁主人,徒扰文思。”此时李渔正选编自己的<一家言)文集,乔姬真是笠翁的忘年之交,怜才韵友了。乔姬亡后,李渔“不忍听歌者半载”,在写给朋友余澹心的信中也说:二姬辞世,“顾影凄凉,老泪盈把,生趣日削一日。”宝剑赠于烈士,红粉赠于佳人,知音一去,焦尾琴碎,笠翁的悲痛也可想而知了。他在一首悼双姬的<踏莎行)词中写道:
“一派愁江,两条愁岸,合来才够伤心半,去时舟即此时舟,可怜失去归湖伴。红蓼滩头,•白苹沙畔,当时好景谁同玩?一声玉笛楚江风,将身吹作梅花瓣。”: .
笠翁的作品有精华也有糟粕,时人谓其“毁誉天壤”,但他是一泣“具幽默感”且“讨人喜欢”的作家,在当时其文章就“不胫而走天下”,家弦户诵,“海内文人无不奉为宗匠”。我更欣赏的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不求仕进,放浪湖山,老年时“移家湖上,碧波千顷,环映几席,两峰六桥,不必启户始见。”自题对联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排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他不仅满腹诗书经天纬地,更具有喜爱松涛柳浪清溪碧涧大自然的情怀,也能自编自导和欣赏娇妻美妾歌姬舞女的戏曲艺术,所以林语堂才称他为“享乐家”,他自己也得意地说:“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毛稚黄曰:“孙仲谋语周郎,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今乔王二姬得笠翁之文以传,虽夭亦快也”。
前一篇:苏三离了洪洞县--一位名妓的爱情
后一篇:记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