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梨花村》序
(2008-08-23 10:11: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杨栋文学档案 |
《走出梨花村》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沁源文化局局长:张成仁
前几天,绵上作者段恒委托友人,请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因此有幸浏览了他记写杨栋成长的文稿。文稿字数不长,有三、四万字,但颇有文采,也勾画出了杨栋五十年的大概经历和成长过程。因为作者细心读过很多杨栋的文章和日记,所以在一些细节和思想活动方面写的也比较入微,有一定的感染力。
因为文稿是写杨栋的,而我和杨栋认识交往已三十余年,对他的人生之路颇为了解,因此也颇有所感。在山乡沁源的文友之中,杨栋虽是一直蛰居小城,埋头笔耕,但却是作品丰硕,声誉斐然的成功者,在三晋文坛中也是佼佼者。一个山村放牛娃出身的文学青年,何以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我以为主要成因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杨栋从学生时起就热爱文学、在村里放牛时就与几个青年合办抄写的诗刊。从那时几十年孜孜不倦,从未懈怠。他一旦选择了理想的途径,就勇往直前,不肯随波逐流,不肯改变追求目标,不愿意“东山照见西山高”。就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也是坚持写散文,没有今天写这明天写那,而是“从一而终”。我觉得这种几十年坚持不懈写散文,使他精力集中,思想集中,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杨栋选择了散文创作之后,在文笔风格方面选择了“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的文风,他以孙犁贾平凹为师,追求一种清奇秀丽的文风文采。这种师从大家的做法是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微辞,我的看法与它人大相径庭,可以设想,一个人学戏,以梅兰芳为师,和以小城名角为师,若干年之后岂可同日而语。
杨栋是个爱书和爱读书的人,他家藏万卷,时时阅读。从古典散文到明清随笔,从散文到诗词,从外国著名作家到中国近现代名家之作,他都认真品读。多读书使他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领历了名人名作的神韵,提高了对文章的品味鉴赏力。他读的书比别人多,所以作品的水平、文采也在它人之上。
杨栋蛰居山乡,潜心小城,使他的文章内容有生活,有特色,如山间泉水,涓流不息,如山区瓜果,扎根深土。此外,他思想活跃,文思敏捷,长于联想,常常从一点感触联想起它,形成系列作品,因而多产,成果丰硕。还有值得提到的一点就是,杨栋是想要干什么就立即付诸实施,并且不怕麻烦,想法设法,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点,不象有些人只停留在计划和设想上迟迟不动,结果是“明日复明日”终年无所获。
杨栋在文学追求上是个成功者,他的成功的旅途使很多人感叹,令后来者追踪。正是这种原因,绵上段恒写出了《走出梨花村——杨栋的生平和创作之路》的文稿。据说,北京和安徽也有作者选定了杨栋的创作作为研究对象,正在写他的评传类文稿。
对于绵上村段恒,至今虽一直未能谋面,但从他的《泰和堂文集》中知道他是一个乡村医生,同时也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颇有文化素养的有识之士。一个人身居山村既要养家糊口、谋求生存,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创作,并且出版了文集,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段恒能在业余之时,伏案草成文稿数万 介绍山乡文人学士,可见其卓识。“莫道穷乡少文化,山中不乏栋梁材”。沁源乃人杰地灵之地,也是人材倍出之乡也。故乐为之序
200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