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日,脑袋几乎停滞, 很能明白为什么夏天大家都喜欢去度假。
没出远门,看电影看闲书,也算度假。
蛮喜欢朱丽叶·比诺什,重看了一部她的片“浓情巧克力”,法国乡间小镇,背景灰色调,比诺什的红鞋,偶尔的正红衬衫,高级的配色,非常舒服,记住了剧中的台词“没有什么应不应该,享受生活”,“你适合什么巧克力?总有一款适合你”
,”不要用否定、抵制的言语,要学会接纳,包容”
,自由的氛围,人性的释放,没有过于郑重其事和自以为是。有时,也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当心灵打开,很多东西不一样,世事两样。不过,心灵打开,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未达,并不容易做到。
朱丽叶·比诺什,有一种天使面孔,很奇怪,脸上有婴孩和成熟女人的结合,非常有魅力。她演的“英国病人”,“浓情巧克力”,“蓝”,我个人都非常喜欢。
说到巧克力,现代人是抗拒的,怕胖,不健康。我是爱巧克力的。最好吃的巧克力,是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吃进口里,厚厚的巧克力粉层,酒心的味道,满嘴浓郁芬芳,好像一个朗晴天,心情随之愉悦。出远门时,总习惯往包里装几块黑巧克力,普通黑巧,可以迅速补充体力,出门吃不好睡不好时,是法宝。2016年,去拉萨的长途火车上,因为怕高原反应,带了一袋巧克力备着,车厢里有藏地小孩,我吃时他看着,分食给他不少,最后几颗,小朋友还想要,我笑笑:阿姨没有多的了,这是救命的,留给自己了。那次我高原反应严重,在火车上两次昏倒,巧克力不管有无用,倒是一种心理安慰。
冬天,来杯浓浓热巧克力,加点桂皮一起煮,撒点胡椒粉也是可以的,“浓情巧克力”里就有加辣椒粉的方子,冬天也想试一下的,一口下去,身心和暖,人就放松了。
随手翻一本有关小院的绘本书,有点意思,画者说,现实世界中住不到理想的院子,过不上理想的小院生活,那么看到的、临时住过的小院,就画下来,画中有两个闲云野鹤式的小夫妻,代替他们过上了理想的日子。这倒是蛮有意思的,让理想留给理想,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什么都想着去实现,心就累了。画下成书的那一刻,就是另一种现实。书中的小夫妻住在巷子深处的旧屋,带小院,厨房窗临小院,可以看到两人一个择菜,一个洗菜,家常小日子;他们说,树还在绿着,有西瓜可吃,就是幸福;躺在床上,可以看到树影婆娑;天气好时,去室外,寻一棵大树,铺上茶席,泡上茶,采枝荷,切半块西瓜,当下那一刻便定格了;出门去巷子口买水果,水果店老板讲:“人行天桥下小房子里的保安老家在很远的地方,一人在外打拼;三楼那个留短发穿牛仔裤的女孩离婚了,带着两岁小孩;王婆婆家儿子明年毕业了,在郊区买了房;卖豆腐的老板有20万贷款要还;孙大爷有个大款儿子,他却一直节俭如初;今日关店早,新姑爷要来……”他们只关注附近的生活,远处的人和事,跟他们无关,也不关心。巷子里人来人往,四季流转,画中也就是春夏秋冬的日子。理想的小院总在别处,比如他们出外旅行时,喜欢去一家有小院的民宿住下,外面有荷塘,雨后蛙叫,月亮升起,厨房肉菜新鲜,当天有什么吃什么。院子里摆桌吃饭,饭饱,暮色四下,看远山,星光,累了,推门就睡……画作谈不上多好,随意翻翻,也有一种惬意,齐白石先生说,“梨花,小院,思君”,就是此种意境吧,心有向往就好了。
再翻几本闲书杂志,看到了一些信息,东京代官山的蔦屋书店,有3500种杂志,有一条杂志大道,放一些古董年代的杂志,遍布各处的座椅,可以舒舒服服坐下,翻一翻往昔时光;书店还设有音乐馆,
可以听音乐,看风景,同样舒舒服服地坐下。品着咖啡或红酒,看看旅行书,心里有冲动,计划一场旅行,书店还有预订部可以咨询,那是一个灵感激另一个灵感的地方,绝不会死气沉沉……纽约有一家开了20几年的书店,收集了600多种杂志,全世界有名的或小众的它都有,时时给顾客一个惊喜:你喜欢的杂志也身在其中。杂志是开放的,座位无处不在……有一个体会,现在好多书店,可能是不景气,书都是封严实的,没法翻看;同时,热火朝天的卖文创,舒服的座位是没有的,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那是大气和用心的标志。不过,书店目前生存都是困难的,过多的,的确是奢求了。社会文明的标志,不是楼修得有多高、设施多么豪华,最后也只是落到座位,公园里的座位、书店的座位,公共场所无处不在的座位,恰到好处的座位,那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七月底计划的香港之行未果。想去看看香港书展,原设想的是书展后一两天人少些再去,却遇香港台风天,行动不便,退票。今年的天气真怪,极端天气多,种种不方便。天气热,人的思维好像是跟不上的,脑袋好像停滞。对港台图书,我也许有某种执念。这种执念来源于,每次去香港书店购书,带给我的一种延续的满足感,从去到回,从买到看完是一个长长的过程。香港书店这些年也大不如从前,但那种氛围还是依稀可见的。
酷热天,
翻看“北野武的小酒馆”,乐不可吱,北野武先生讲有智识的人都懂得恰如其分的活法,夸张是没内涵,幽微委婉是一种礼貌。吃食物不要说话,吃评食物变成了一种工作,好像没品味,吃的人觉得好吃就行了,不好吃说出来,不懂规矩;吃什么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管什么米其林三星,吃什么决定权在自己,自己去打星,觉得某街头的猪排好吃,就去吃好了,没必要跳出自己的生活范围……北野武先生提到了“精神乡巴佬”,比如住着几平米的房子,却要去背什么LV,死要面子,活受罪。他说,妈妈曾告诉过他,不排队吃不上的东西,那就不吃好了,只吃我该吃的,有衿持在里面,排队等饭吃,太丢人。穷是穷点,丢人现眼的事情决不做。承认穷,承认差点,精神上并不贫困,经济上不好,不等于连精神状况都落到不堪地步……
一个劲儿强调便宜也是不正常的事。那时街头卖货,一条小街,卖干货一家,寿司一家,荞麦面一家,日常大家互相帮衬,熟客到新开的店去买东西,被人看到,那是很失礼的事;油漆匠,工匠,木工,干完活去小酒馆喝点酒,衣食无忧就很开心,出人投地的想法没有。
生活,毕竟是自己的事,“精神乡巴佬”不要去做。
他还讲,现在怎么那么多人想成明星,根本成不了,一般人与明星之间有巨大差距,这是电视造的孽,给每个人机会去秀,梦想廉价了,人人变得好高骛远,也不问自己的天资如何。他讲,不少年轻人总想着寻找自己,一无所有,踏上旅途,这是另一种消极;到处推销自己的诗集,不问自己有没有这种实力?北野武先生不客气地说:别瞎折腾了,踏踏实实过日子,那就是找自己啊,过普通的生活比出人投地有品味。说得多么好,成功学某些时候是一种毒害。信息时代,把别人的生活生生拉到你眼前,没有分辨力的人极容易被带偏。他很直白地讲,鱼缸里的鱼,喂多点,顶多也是胖金鱼。不给人添麻烦,不显山露水就是成功。他讲他认为的“粹”,是掌握常识之后的高级活法,这个常识是顾及别人的感受,凡事为别人着想。他说所谓懂规矩,就是让对方高兴。初出社会的年轻人,没有让对方高兴的才能,连招呼也打不好,真没礼貌啊。从拍电影来说,进门摆好鞋,整理好化妆间,让周围的人心情舒畅
,就是常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总是不错的。
翻看“北野武的小酒馆”,有小酌一杯的趣味,共鸣的快乐。北野武先生导演和主演的”菊次郎的夏天“,极喜欢,前几年在影院看得泣不成声,四下无人。嗯,要重看一遍北野武先生的“菊次郎的夏天”,算是度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