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看过一场据说是文化重磅的舞蹈演出,故事美轮美奂,舞美棒,演员也还不错,可它并没有打动我。后来细想想原因,是因为缺少文化味,凭空造出的一个历史爱情故事,没有根基和文化流传,力量就弱很多。为什么我看昆曲“牡丹亭”这么多场,依然一看再看,而这样的舞剧我看过一次,不会想到再看第二次,因为没有扎实的剧本。“牡丹亭”的背后站着一个大师关汉卿。看到有人谈看俄罗斯舞台剧“战争与和平”,五个小时的戏,一分钟都舍不得眨眼,看得泪流满面,我是相信那种感受的,那是一个“战争与和平”迷的观戏体验,积累了一个世纪的故事,本身有一种厚,打动我们的永远不是外在的制作和美轮美奂的高科技,真正的精华只能是文化内核。那场五小时的“战争与和平”其实我也看到过演出信息,想去看的,地点在北京,我被路途和那五小时的时长挡住了,犹豫就错过。不过这样的观剧体验我能深深理解,好的作品就是舍不得分神哪怕一分钟,认认真真看一部精品,往往超越看数部平庸之作,就像重读“红楼梦”,常读常新,语感好,意境好,写法好,一样的道理。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多,而是深度,与某一件事的深度联结。近一两年,我自己有这样的心得,看演出数场,真正被打动不过一二。
年前,去听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提前去,落日余晖,月亮升起来了,下弦月,天上钉一颗星。冬天的荷塘,也有清冷月色,是另一种意境,静静立一会,湖边几株榶槭,枝型美的,冬天来总会看看。那场音乐会总体感觉一般,不过其中一曲印象深刻,一位12岁少年弹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二),完整版,本身我很喜欢这支曲,加之是小小少年人弹奏,能如此流畅饱满,也是难得。听音乐会并不是追求什么高雅,个人认为只是一种激发吧,不让内心变得麻木,生活在一种并不算良性循环的大环境里,容易审美退化或内心麻木,需时时警醒。
有时在外喝咖啡,遇到一段好音乐,因为难得,分外感激,它能激起你的回忆或憧憬。好闻的气味,也是如此。我印象深的还是去柬埔寨吴哥窟,一家热带酒店开放式大堂,弥散的柠檬草味道,空气在起舞,多年过去,仍停留在我记忆里。还有,十多年前,去日本吉野山,山间咖啡馆,有个小小卫生间,清洁的香味,也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一段气味就是一段记忆。有一次,与友人聊起:音乐和气味如此容易得到,为什么一些外表时尚的店铺却忽略呢?总是心思没有放在此吧,因为应对打卡的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分享的。可是,它如此重要,对吗?
记得去年某个清晨,偶然听到手机里两首古典乐曲,觉得耳熟亲切,名字也并未想起,没有关系,依然格外感动,古典音乐才能让人得到安慰,耐听,细水长流。音乐不需要入门和懂得,只要心静就好。有音乐的时候,岁月仍然静好,那些戾气和喧嚣都被屏蔽了。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刷了一下午短视频,大脑的感觉就像被拔掉栓的水池,不仅什么都没记住,甚至以前储存的的情感和信息也全部消失了,多么可怕,我们所有的宝贵的生命体验和学习能力就这样消失了,要像锻炼身体一下锻炼大脑”。的确,碎片信息看多了,注意力极度分散,人真的容易变笨,不知不觉地变笨。
我原以为开店的人会喜欢那些拍照打卡的人,可他们并不这样想。一天,在外洗头发,那位开理发店的大姐,窗台上养了几盆好看的花,不少人路过拍照,她边洗头边发牢骚:“花是看的,不是拍的,整天没事到处乱拍什么,有什么好拍的……”原来,不喜欢乱拍照的,不只是我。
读书听音乐,不是什么高雅习惯,而是一种让大脑真正安静的方式,这是看手机和听人夸夸其谈不能给的。脑子是自己的,不用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想,知识是需要自己勾联起来思考的,不是单一观念,它是一个立体的东西,万事万物为自己所用,当你有这样的心得时,不用别人教你该怎么吃怎么穿该怎样去生活。我们千回百转,只是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想怎么活。美,能给人信心,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