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第三次与简·古道尔“重逢”了。
最早知道简·古道尔,是因为她的一张与黑猩猩的图片,被她的清秀和画面对比度所吸引。一直在找她的纪录片,可惜网上片源不清晰,不了了之。后来,看了上海译文出版的译文纪实“点燃希望”,她的传记,细节非常诚实好看,看完,还送了一本给喜欢动物的小朋友。有一段时间,我总喜欢送书给小朋友,可真正爱看书的小朋友并不多见,现在的电子产品太容易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了。有时,丰富并不见得是好事,让小孩子们少了好奇心和自我探索的乐趣。2023年,珍·古道尔的纪录片终于在国内影院上映,第一时间去看了,非常喜欢。那个扎马尾松的简·古道尔,多么可亲,被她的原生态气质所吸引,那不是学术气,只是一种专注,她的专注如此吸引我。
记得有段时间,我自己也蛮喜欢扎马毛辫,方便简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特别喜欢简·古道尔,有向她致敬的意思。个人内心,极尊重那些专注的女性,喜欢那个专注散发出的个人魅力,没什么花拳绣腿,总有另起一行的意思。如果碰巧,她们还称得上好看,那就格外像珍宝了。
简·古道尔本身就是一道另类时尚,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她需要在丛林中穿梭,常穿草绿色衬衣,简约清爽;
一双总在野外攀爬的长腿显得格外健康敏捷。她开玩笑说,要感谢她的长腿,让她登上了“国家地理”的封面,那张她与黑猩猩的合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最近一次在访谈中看到简·古道尔,她已经90岁了,来华参加活动。满头白发,依然扎一个简单马尾。她爱用披肩,红披肩、蓝披肩,衬一头白发格外清雅,她老了依然那么好看,只是皮肉老了,骨相没老,没有颓丧衰败之气。她说,每个人生来都是有使命的,她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够用。访问行程安排得很满,她一路小跑,精气神很足,年轻人和孩子们围着她,满是兴奋和期待,有的人眼含热泪,某种意义上把她看作一种精神支撑。时间不多,但是,遇到小孩,会蹲下身与他们说话,看到年轻人被主办方拦住,说是没有时间了,她却要求停下来与他们合影,认真地说“不能抛下年轻人,那是糟糕的事”。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不是吗?这样的相逢相遇,胜过一堆大道理。记得一个细节,她演讲时要求站在椅子上,说这样可以让后面的人看到,她照顾每个来现场的人。她对年轻人讲:世界混乱,让人们失去希望,但是要继续加油,拯救这个世界……我的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90岁老人的话,她没有躺平,还在努力还在发声,她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简·古道尔讲到自己”有一种顽皮的幽默感”,这也是我感觉到的。她在采访中说,两天来只睡了数小时,事情太多了。镜头中的她走路如风,没有一丝老态。她喜欢喝威士忌,很忙很累时,来上一杯,思路就清晰了。她说,她搞研究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从小母亲就教她“不对抗”的智慧,争论没有意义,要想其他方法去做事……她说的每句话我都听进去了,多想自己当时在现场,只想远远地看看她。每个人都需要看到一种真正的精神鼓励,只是远远的看看,绝不需要滔滔不绝,去看TA的行动就好了,语言多么苍白啊。
我记得住她的披肩,她的笑容,她与猩猩拥抱,她在贡贝丛林的岁月,她的身轻如燕,她喝威士忌的样子……简·古道尔的传记多有意思,强过很多所谓励志的口水文章。译文纪实早期有不少精品,还比如早期的那本《江城》。
晚上无事听一些老歌,邓丽君的“雨夜花”,台语版的,弦律特别,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粤语版的,弦律也好,看到音乐APP的一条评论,说起高中时代,隔壁班在开课前,就唱BEYOND的“光辉岁月”,而他们班在上课前唱的就是这首“似是故人来”,彼时的高中生,上课前都习惯合唱一首歌,大家都喜欢的歌,那是很好的课前放松。我们高中时也这样,对唱歌有一种期盼,记得当时正播“西游记”,我们课前唱的是西游记里女儿国那首歌,多么美妙,好听就是硬道理啊,说教一定是记不住的。那些美,那些好,只是一种流传。于无声外。于物外。
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支撑,而支撑我们的永远不是流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