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因事搭出租车较多,对一个行业有了更多观察。
那几天,没了盛夏时的酷热,车窗打开,有风。于是,我一上车就说,师傅,可以关掉空调,开窗。司机通常很开心,他说我也想开窗的,可惜大部分人不开空调不坐车的,现在人,一天到晚躲空调房里,这样怎么行。这样的一个开头常常让司机打开了话匣子,说一些出租车行业的话题,现在网约车多了,出租车多半是生意不好做,萧条很多。有一位年轻的司机,说疫情前开出租一个人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只够养活自己。想改行,不然生存困难。司机都蛮爱聊天的,听他们讲就可以了。还有一位司机是早年退伍后转到公务员单位,快退休了,这段时间休假顶替亲戚开几天出租。说自己曾经生死都经历了,什么都不怕,天性乐观。他开出租车这几天,生意惨淡,赚不到什么钱,他想劝亲戚改行;另一位司机是七零后同龄人,听我说去父母家,需要照看父母,他说自己还在享受着父母照顾,每天有人做饭给他吃,调侃自己无用。我笑说,快五十岁还能吃到父母的饭菜应该感到幸福。每个人家庭模式不一样,有人喜欢清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一大家子,有人小家独立而居,各取所需,不一样的……大概我礼貌,话不多,但很有共情性,能理解他们。下车时,他们很开心。能短暂传递一种良性气场,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虽然这段时间,我跑来跑去照看父母,但也意外收获了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听人讲话,是我一直喜欢的事。倾听,也是一种能力。记得刚入行时在报社呆过一段时间,还做过口述实录栏目,那些年口述实录正流行,接触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陌生人,速记的能力就是那时养成的。说来,真像是上辈子发生的事了。
机缘巧合,这段时间,在看“前浪”纪录片,拍于上海,很真实。各种各样的老人,上海老人家,也是性情各异的,生活层面各不相同,这样才有看头。一位老人,95岁还在考驾照,也许开不开得了车对他来说,真不是主要的,学习这个过程,或说是一个目标,才是关键所在,他的口头禅是“明天会更好”。老伴90岁,行动不便,外出需要坐轮椅。他们年轻时就喜欢玩,足迹遍布山川河流国内国外,说是一路玩过来的。这对老夫妻,一辈子蛮值得的。志趣相投,能玩到一起,无拘无束,大半时间很开心,所以寿命长吧。他说现在老伴行动不便了,所以他想学开车,方便带老伴出去玩,就是这么简单的发心。考了几次没考过,记忆力不行,他并不气馁,还在考。他们是有福的老人,到老还有学习能力有目标,本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另一位高龄夫妇,男人阿尔兹海默症,很严重,半夜打开门跑出去,老伴和家人心力憔悴,无力照看,把他送到了护理机构。一段时间后,老伴去看他,他又很清醒,说要跟老伴回家,说她狠心,丢下他不管了。老伴也无奈,不忍心,这是儿女的决定,她自己也82了,没有多余的体力照看。数月后,老伴去世,她一直自责后悔,为什么当初没坚持把他留在家里,各种心酸和五味杂全;还有在儿子儿媳的鼓励下,开始画画、写作的老年人,是有晚福的人,这样的子女也是值得称道的,知道怎么才能让老人真正活得充实健康。除了身体,心灵上的满足感没有什么能替代,中年人如此,老年人也是如此,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最后一集是关于失能老人洗澡的话题,体体面面干干净净,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尊严对于老人,也是重要的……纪录片拍得好棒。
怎么样做子女,怎样做老人,我是女儿,也是母亲,现在和未来,都有思考,这样的纪录片,值得尊重。看了一下,“前浪”纪录片是十三邀团队制作,令人侧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