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

(2024-08-19 10:17:53)
            酷暑天,只有早上是清爽的,尽可能起个早,在户外吃早餐,饮一杯热茶,姜红茶,姜切片泡红茶,热茶解暑。这样一杯茶的清晨片刻,好像高温也可以忍受了。再热的天,也有一段清爽的时光,有小风。好辰光。辟如一个结构,整体里有惬意的也有难熬的。也辟如人生。生死事大,光阴可惜,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记得一本书里提到加拿大获奖早餐,碳水、脂肪、蛋白质,比例均衡,很多人专门去吃。有8种套餐,作者一行5个人各点一套,发现内容不同,结构却一样:
    一,鸡蛋,每人3个煎蛋,蛋都不大
    二,主食,以粗粮为主,有的人是全麦包,有的是土豆
    三,3片培根,把油烤出去了,饱和脂肪就减少了很多
    四,每人盘里都有西蓝花和两个小西红柿
    五,饮品,有人喝牛奶,有人是鲜榨果汁,有人喝咖啡
            营养医师作者分析了一下,主食里有薯类和全麦,二选一,里面没有精米面的影子,欧美国家认为精米面没有营养,容易升血糖,面包越来越偏重古老的全麦包,不用白面;土豆在欧美是当主食的,蛋白质食物是鸡蛋和培根,都是煎的,人起来是空腹,胆囊已充满了胆汁,早餐吃点带油的,胆会立即收缩,排泄胆汁,防止胆结石。蔬菜一红一绿,好看并营养。深色蔬菜的营养值高于浅色蔬菜……
            其实也很普通,不过,喜欢这里提到的一个“结构”,结构均衡就好,内容并没有一定的。简言之,就是一种平衡,平衡是各种各样的,从饮食到生活,莫不如此。找到自己的平衡,自己搭配,螺丝壳里做道场,在结构里听自己的,这个只有意会了。
     
            关于结构,延伸一步,早些年,曾听一个老师讲过关于思维方式的课,觉得有一定程度的受益,万事处在一个结构里,如果不能站在结构里看问题,很容易作茧自缚。
            当时,听这个讲座,只是为了更好的平衡自己。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可能,文学修养不错,但力量不足,逻辑性欠缺,缺少大的时空观。所以觉得需要平衡和提高。
            听这个看似无关的课,有些领悟。当时,还认真地写下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前些日子翻出来,再读一遍,还是一种提示。
        一,阅读的一些新提示。
            我个人看书,因为专业原因,文学类的看得很多,哲学历史经济类的少,在阅读结构上有一些缺陷。导致人过于感性,理性欠缺,容易拘泥于细节。这些年慢慢在看一些历史哲学类的书。
            听结构课,得到关于“看历史找转折点”的启示。比如老师讲的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几本书类比,看别人怎么写转折期的选项,看纠结时别人怎么思考。如果书里没有选项和思考,那么就可以得知作者的思维格局低,这类书完全不值得看,思维格局很重要。把HIS STORY变为MY STORY,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书不要从头看到尾,学会看转折和过度。读书时,重要看框架、维度,学会积累元素、框架、维度,不要积累信息。老师举的丰臣秀吉和杜月笙传记的例子都很直观。
        二,关于拆解思维。这是老师结构课的重点。
            对我个人来说,能学以致用的可能更多是生活。比如说话方式。警惕混沌式问答和无效沟通,在结构中提问,在结构中回答。让拆解成为肌肉记忆,这是需要练习的。不一定做不到,但有这个意识也是好的。
            老师举的例子:时间轴里拆分形容词。比如怎么评价李敖。可能一般的回答就是一分为二看。很模糊,不清晰,混沌。但老师可以从维度上答:评价李敖,作家90分,思想家40分,丈夫30分。这个回答就很客观,拆解具体。这种拆解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再比如:南京大屠杀是偶然还是必然?回答:屠杀是必然,南京是偶然。问题识别,元素拆解,关系重组。一目了然。这种逻辑的清晰度是值得学习的。我个人逻辑性比较缺乏,这种拆解可能也是一种逻辑训练。
            再比如,拆分焦虑。老师说到“混沌式生气”,印象很深,生气的客体是什么?既然客体都没有,还生什么气?情绪可以拆分掉。生活中的很多焦虑常常是莫须有的。老师说很多人容易用下一步还未出现的事来折磨现在,用第二步否定第一步。所以,永远学会正向思维。说YES,AND,不要说YES,BUT。
        三,功夫在诗外
            听结构课,听到一些言外之意,很有收获。
                其一,增量思维。“范蟸贩马”的例子很形象。思维要打开,不要老是习惯性用存量思维,只会在A和B之间想办法,要学会增量思维。比如老师举的一个例子,处理夫妻关系,可以拓展到第三方,对对方的父母好,夫妻的矛盾自然化解,这就是一种增量思维。
                其二,学习不是点的事情,要学会结构化学习。老师提到学习希腊文化,就在家里设置“希腊角落”,从希腊诗歌、绘画、音乐、故事,系统地感受希腊文化,这样主题式的学习才有收获。再比如理解一个优秀的作家,找出他所有的作品一个时间段内深读……这一点,我倒是有心得,谈一下我自己读书,有个这样的感受,是不是也算另一种结构化?交替读《红楼梦》和《追忆似水流年》,感受到了某种相通。中国民清时代、法国19世纪,两个家族,人物纷至踏来,时间流逝,中西交汇,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真正优秀的作家,只是在讲时间、过客以及某种永恒和无常;读鲁迅,每每想到莎士比亚,鲁迅写的悔恨、绝望,悲哀,迂腐,就如同木心先生所说,莎士比亚写什么都是到极致,悔恨,忌妒,仇恨,深爱……他们之间是相通的,简洁,凝练,力透纸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个人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某种意义上让我想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真正的读书,是为了寻找这种相通,让人生变得通透无隔,超越狭隘。这种通透才是人学习的终极目的。
                其三,点放到结构里,才有穿透力。老师举了一个离婚案例子,男方爱数落,数落女方完全不顾家。这个点不具备说服力,而男方律师聪明地把点放到结构里,诉求是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女方的长期不顾家在这一个结构里显然是劣势,男方爱数落的毛病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只是一个不相干的例子,思维方式却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其四,老师反复强调,要学会听造物主讲课,听课不是学到什么,就事论事,是背后的悟,一通百通,触类旁通,是领会本质的东西。这是需要慧根的。
            训练能力,小事当大事。训练心态,大事当小事。学会举重若轻。虽然觉得自己还做不好,但对自己是有影响的。
            老师还讲到一个思维升级的话题,谈到一个细节,印象很深:一个导演为了节省胶片,拍错了,不重拍,而是去改剧本。这个对我有启发。生活中,要学会这种将错就错的能力,随遇而安,也许是另一种曲径通幽。
         ……
            结构,是文科生所缺的,依然做不好,只能时时提醒自己。思维方式决定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决定生活质量。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提高生活质量,突破自我束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八月未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