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小朋友的书
(2022-06-02 11:24:54)……
附一篇,前几年我写的关于民国老课本的文“满园的世界观”,民国老课本系列,是非常爱读的,那里面有一个关于真理的世界。家里书柜上,还有一张民国老课本的黑白明信片,画着窗户和燕子,抬头看窗外燕子飞的小男生。好东西是简洁的,余味绕梁,不分年龄。
我看民国老课本很偶然,是几年前在《读库》上先看了邓康延的一个小长篇,细细读下来,只觉津津有味,清心润肺,用一个比喻,清泉石上流。很是奇怪,民国的小学教材,成年人读起来也能如此余香满口,不禁对那时编教材的人心怀敬意了,好的东西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它是一种大美。
“陪座”一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间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短短几句,一碗一筷,一坐一眺之间,人情冷暖,绿水青山,亦静亦动,浒浒如生。语言简洁而有活气,婉转之间,意会无穷,真好。一如丰子恺的小画。看过一篇小文,一个人62年间每年拍一张照,举手投足之间,一生就过去了,一站一坐一生,沧海桑田,静悄悄地流过,年轮百般之味也许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吧。
“钮儿在家/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短短数句,行事做人有礼有节的道理就很简白明了了,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教礼仪,小儿待人接物之间,才是家教所在,所谓礼节,不是送礼,而是说话行事的细节,这种和风细雨的教育如今是很少见了,连很多成年人都不懂了。
再看“果园”一课:吾家有园/遍种果树/培土甚勤/一年之间/先后开花/开落/结为果/累累满树/及熟/摘而食之/较买诸市中者/味尤鲜美,配的插图是加厚白纸彩印的,过去几十年了,色彩仍然鲜明耐看,行内人说是用的天然矿物颜料,精细制版而成。教育不是硬教,而是教会一种顺应天时,四季分明,开花结果,种瓜得瓜,做足功夫,那时候花是香的,不同的香,果子是甜的,不同的甜,不时不食,人做事是用心的,无用之心,取之天然。物人之间,精气神十足。现在的果子不甜了,书也粗糙了,看似丰富,实则苍白无力。用邓康延的一句话就是民国老课本是满园的世界观。现在的教育都沉浸到电光火石高科技的世界了,一味学习西方,连基本的审美和动手能力都丢失了,中国民间的一些好东西,一些贫穷的高贵都丢失了。
再看“镇定”一文:“王戎七岁/与人同观虎/虎忽大吼/观者皆俱/戎独不动/,小小人儿学会镇定自若,不露声色,真是难得,三岁看老,这也是教育的一种,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会分析,笼中虎,叫也不怕。这种教育让小小人儿心里有数.无需过多笔墨。
这首“郊行诗”:“芳草如碧玉/野花如黄金/不用一钱买/采来衣上簪/青天净如洗/晚霞红似烘/始知天工巧/变化真无穷。乡野的天然,原始的滋味,泥土的芳香,不花钱的快乐,开阔的世界观,朴拙的美感,种种都有了。
再读“食笋”: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啧啧,父子之间的家常对话,节气,常识,饭食,价值观,童趣,一蔬一食之间,天然妙物婉转流淌,盈盈之间如雨后春笋。我也喜欢笋,喜欢那股子清新泥土清洁气,每每用青红朝天椒清炒,装一小碟做下饭菜,胃口大开。
真喜欢这种民间的种种曼妙清简。
“牧童”一课:“放学归来/在途中/遇一牧童/骑牛背/吹短笛/唱山歌/状甚快乐。”在交响乐狂轰乱炸时,倒更愿意听一支牧童短笛,有如天籁,那时候,什么事都不会用力过猛,清新自然,山水皆能入画来,黄昏暮色,四季分明,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相遇,一曲民谣,就是审美。多希望孩子们受到这种早期教育,把一生的审美都浸润在自然四季中,而不是认几个字,读几篇文。那时候,连放牛娃也是懂音乐的,现如今,音乐变成了钢琴几级考试,变成了技巧,独独失去了天然韵律,一山一水间的信手拈来。演奏音乐的人早都没了音乐的情境和心境,没有内心流淌的诗意,音乐早都不是音乐了。
还有这样有趣的一课“蝴蝶与花”:百花开/蝴碟来/百花香/蝴蝶忙/百花零落/蝴蝶寂寞/蝴蝶无事做/终日恋花朵/一旦春去花落尽/寂寞光阴如何过,这种烂慢翩翩的篇章只能出现在民国的课本里,因为那时候的审美观,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大好春光,蜂飞蝶舞,各司其职,简单,形象,季节更替,寂廖感,代谢感,轮回感,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想像空间都有了,小孩子暂时理解有限,但审美想像力留在那里了,谁说不是福泽?有没有想起梁祝的场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太丰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只是我们的审美都丢光了,难发现罢了。
民国老课本,我爱读的篇章太多了,人到中年,还能被这样的文字打动,感到了另一种欣慰,好的东西是最朴实简单,也肯定是美的。你再深刻,又有什么用?
又如这篇“老梅树”:小窗外/有梅树/方开花/我欲折之/干大枝高/手攀不及/母谓我曰:此树乃汝父所种/比汝大数岁/故甚高也。
一幅窗前的树荫图,小儿和母亲,关于种树和做人,道理都有了,那时,树是人亲手种的,东西都是有年头的,有旧物的光泽和亲切,悠悠之心,亲人之间的交流不是随意花钱买个什么贵重之物,手作之间,自然万物融合一体,种树育人敬畏之心都有了。那时候的亲情,也是如此简洁丰富,教育也是诗情画意,在梅香窗影,轻言细语中一一传达,爱极了。贫穷也有一种高贵。
还有这篇“天然之美”:邓氏姐妹性情不同/姐喜清洁谓清洁为美/妹喜装饰谓妆饰之美/二人争论不决,乃问于母,母曰:清洁为天然之美,且有益于卫生/饰为人工之美/复近奢侈/吾以清洁为佳。普通的家常话,没有结论,只是引导,大美是一种天然,审美观的引导是多么重要,人到中年,感觉清洁干净才是大美。
教育真的是点点滴滴,审美是儿时慢慢堆积的,很多成年人无审美力,也直接影响了下一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