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一个古旧的小公园,晒晒太阳,因为旧,倒多了一种气定神闲。后起身走走,发现公园居然有三个门,每个门通向不同的街道,顺着街道走下去,又别有洞天。小小公园,四通八达,饱满得很。
喜欢城市里的这种发现,探宝般的,有时,只是不要懒,多走几步路,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四通八达的结构图,这种游戏非常好玩。
那天,跟发现街区一样有惊喜的,还发现了一本港台版的“城南旧事”,喜欢这部书,读过多遍。手头上有三个版本,好像还有点遗憾,感觉版本没有达到心目中的那种匹配,多好的书啊,内容跟装帧吻合是一门艺术,一直是有“城南旧事”情结的。"读库”的那版,做得不错,但感觉过于厚重了,不利于随身翻阅,曾经送过友人家的小孩,自己又补买了一本留存。这个港台版,配的北京老胡同黑白图片,几乎是循着昔日英子的目光拍摄的,翻看的第一眼,就被吸引。它实在太过朴素了,但就是这种朴素吸引了我,老胡同照片张张都棒的,连图和文字说明部分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优秀的书也是适宜朗诵的,因着文字本身有韵律感,画面感,近于某种诗意。也很想某个时候,遇到一位爱读书的小朋友,可以给他朗读一段“城南旧事”,那多有意思。就像书里英子念到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不过,如今看似丰富,爱读书的小朋友却是少见的。
那天余下的时间,我留给了这个版本的“城南旧事”。不知是第几遍看了,还是越看越喜欢,它又唤醒了我一些什么,人的某些内在状态,是需要时时唤醒的。一本书或一段风景,一部电影或一些对话。花了两个整块的时间重读完。想想林海音,一生,几乎就这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有益于他人,也够了,再多有什么用呢。我总是想起英子,那个说缝的老棉裤厚得可以立起来的女孩,那个学着骆驼磨牙的女孩,那个念着“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的女孩,她好像不必长大,那是每个女孩美好的初模样。
林海音在后记中怀念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去世很早,但他是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虽爱喝酒打牌,但他做什么都下功夫,都兴致勃勃,在院里种花,含笑,海棠,绣球,秋菊,石榴,自己动手做肥料;中秋节,石榴结得像小灯笼。小院花树下,父亲搁一把老藤椅,他常坐藤椅上,喝香片茶,抽粉包烟,跟母亲谈这谈那,儿女绕膝……这是英子对胡同里家的印象;父亲也爱搬家,椿树胡同、新簾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带妻儿享尽城南好风光。父亲得病后,对医药也悉心研究,家里的柜子像个小药房;他爱帮助人,不吝金钱;家里每一个孩子他都爱,他告诉英子从小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家里的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常常是巨大的,跟生命的长短并无关系。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杨绛先生的童年,她家里兄弟姐妹也多,父亲喜欢饭后孩子们围绕着吃甜食,常要母亲买点好吃的“放焰口”,爸爸请客,孩子们提要求,吃的,用的,玩的,都行。那个饭后时间,老小欢喜,共享天伦之乐。杨绛先生回忆,父亲吃水果,她管剥皮,吃风干栗子、核桃,她可以脱壳去衣……吃完,大家自动散去,爸爸午休。有时,父亲要求她留下,她就在一旁看书,也知道蹑手蹑脚。那时只父亲屋里生火炉,需不时加煤,她也会动作轻巧,不出声。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年纪小,却明事理,可见很多东西并不是说教出来的。父亲无论南下北上,母亲总携子女同行、陪伴。她说,印象中父母很少吵架,像老朋友,无话不谈:过去、当前、自家、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共同分析父亲办理的一些案件。她回忆说父母一生像“长河般的对话”,以至,长大后,他们姐妹结了婚,个个都算得贤妻,且自愧待丈夫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体贴周到……那时爱和家教是并存的,那些有幸福童年的女孩,可能有更多家庭和深情之类骨子里的东西吧。应了那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一生去治愈,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为人父母是要讲资格的。
回到“城南旧事”,
每个小章节的结束都是在告别,告别一个个人,妞儿、“疯子”秀贞、爱弟弟的小偷、宋妈、兰姨娘、德先叔,都一一离她而去。最后一个段落,是“父亲的花儿落了”,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也随之而去……这样的书写是有意义的。它无需弘大,只是气息充沛,有感情自然就有感染力。它与现在的所谓写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好的写作应该是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生硬地去告诉人家什么,这是我们对文字的曲解。什么时候,我们的感受力开始退化了,可能是从太多自作聪明的告诉开始吧,那些告诉你道理的人,也许自身的感受力都是匮乏的,又能告诉你什么呢?如果有可能,多看一些意味深长的作品吧,那才是给人深度滋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