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一本书迷住,20多年前出的书,一位美国年轻人于1996年来中国四川涪陵支教两年,写的一本“江城”。很早就知道,但没有想去看,多年后,一个偶然的契机拿起来,看得不忍释卷,唏嘘概叹,写得真好,年轻人自然、客观、平和,这样的写作方式和看问题方式,令人很舒服,好像久违了。年轻,遇事却不抱怨,懂得反思,也不盲从,头脑冷静,脚踏实地。看待自己的国家和别人的国家,都能客观,不是一味说好或不好,只是想自己能做些什么……从书中读到很多,对我这个中年人都有不少启发,看到一大半时推荐给小孩,让他有空也去看看。
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也是多年前的,关于火车的。一位日本年轻人从拉萨出发,一路坐绿皮火车穿越中国的“中国铁路大纪行”,2007年的纪录片,拍于青藏铁路开通第二年。多年前也看过片断,当时可能不太有耐心看,没什么印象。也是多年后,再看,却感觉真好啊,看得乐不可吱,一路想,真是可爱的年轻人。朴素,表情有一种拙,随和真诚,坐绿皮火车移动,一路很辛苦的。可人家好奇心足足,车厢里逗小孩,看妇女编织,下车喝井水,吃辣烤串,吃香椿野菜,坐黄河羊皮筏,坐破三轮车一路颠得喊痛,跟着人家去上坟拜祭,随时把所看的画下来,带着一颗童心……什么都敢试一试,这才是年轻人啊,一只背包走天下,毫不拘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一个开阔的心胸。这比什么都重要啊。这样的年轻人不会走极端,不会眼高手低,吃苦在他们眼里并不算什么,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片中有首日文歌,“闪闪发光的东西”,火车在田野中穿梭,日出,日落,星辰时刻,山谷,隧道,长江,黄河,大江大海,火车呀……心里很激动。年轻,或心态年轻,真是闪闪发光。
一些年长的人容易看不惯年轻人,总急于去指手划脚。我倒是觉得,年轻真好啊,有无限可能,一颗心还没固化,还充满着憧憬,何必过早去替他们忧心忡忡,那种活力本身就是资本啊。过多的阅历,有时是好事,有时也会是束缚和成见。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毛病,中年人有中年人的毛病。所以,一分为二,多看好的方面。
喜欢看年轻人开心的脸庞,看他们哈哈大笑的样子,不为什么,吃串烧烤喝杯啤酒就很开心,总觉得开心才是人世间最好的礼物。喜欢跟年轻人一起吃饭的,吃个什么都胃口很好,看着他们的好胃口,感觉到元气满满的。能吃能笑,这是年轻人的资本啊,如果年轻人跟有些中老年一样老气横秋,又有什么意思呢?经验?所有该经历的他们都会经历,何必急于传授一些过时的经验给他们?这一代人,肯定强过上一代的。这样想,就不会过多指手划脚了,该闭嘴时要闭嘴。
年轻人有正气,能自立(学习或工作),有礼貌,能力大点小点,都是无妨的,与自己的天资相配就可以了,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浪费天资不应该;如果天资不够,硬往上拔,一辈子过得别别扭扭,也是用力过度,都是不太好的事。自家小孩,天资还不错,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对得起自己的天资,将来能自己对自己比较满意就好。尊重天赋,稍加努力。
年轻人身上要有一股子劲儿。喜欢对年轻人说,穿整洁点,看上去有点精气神。两三套T加休闲裤,黑白灰米,就可以清清爽爽了。前两天,看候麦的电影“夏天的故事”,片中年轻人性格不好,拖泥带水、不明朗,但衣品真不错,出场的衣服,基本是炭灰配黑,白T配米色裤,黑V领配深色牛仔,浅灰配浅卡其,看上去简单舒服……
不喜欢看到萎靡不振的年轻人,去玩去疯呼朋引伴都好,不要宅,不要颓,一颓人就废。
对年轻人过早“佛系”不太称许,年轻就是有资本去碰壁吃苦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年轻时不吃苦,到中年再去吃苦头,就显得寒酸了,心态心境都不一样了,中年的苦才叫苦,年轻时吃点苦叫奋斗。不喜欢看到中年人累死累活、年轻人却贪图安逸,这样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倒置了,这种倒置的后果,多半不会好。对那些送外卖的年轻人,总是不停地说“辛苦了”,“谢谢”。尊重他们的自食其力、踏踏实实。
年轻人,能走远点尽量走远点吧,年轻人不离开家,从心理上总是长不大的。
家里一个晚辈的亲戚,年纪轻轻,很明事理,说生活不吃这个苦就要吃那个苦,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她研究生毕业想教书,说自己喜欢学校单纯的环境和相对自由的时间,结婚后整天捧着书复习,应对各种考试、面试,怀孕七个多月时还挺着肚子去南方面试,最后终于被一家学校录用为老师。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去努力是清醒的事,倒是很看好这类年轻人的。喜欢稳定自由的职业,那么就自己去创造这类的条件。她喜欢小孩,生了头胎,说将来肯定要二胎的。举家迁往南方,连出生才几个月的小孩都是一起带上的,年轻人说,孩子从小在父母身边才会性格健康阳光……做什么事都笃定有数,这类年轻人也难得。年轻人,得有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成天像没头苍蝇,跟在流行时尚后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怎样才有自己的头脑?年轻人多读点书,总是没错的。读书是成本最低却受益最大的行为,是随时随地的良师益友。读与不读,还是不一样的。人这一生,底气是慢慢积累的,非一日之功。
曾经有一位认识的人,说话“尖刻”,看不惯年轻人的行为,第一次“不客气”地提醒了一句: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多看年轻人好的一面吧。是的,年轻人才是未来。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闪闪发光。对于中年人来说,做好自己,默默注视,适时鼓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