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到春深处

(2021-03-30 09:54:22)
          春节期间,看到苏州博物馆展览预告上的大足石刻展,心里就存了一个念想。对石刻有浓厚的兴趣。看过敦煌、云冈,意犹未尽。这是之一。苏博,鼎鼎大名,去过苏州多次,却一直未去。对博物馆的兴趣开始于三四年前,应该是从敦煌行之后开始的,然后是上海震旦博物馆的惊艳,安藤忠雄的设计。我是人到中年才开始喜欢看这些古物的,所以,对从小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倒有不同见解,小孩子未必喜欢看这些,因为博物馆是需要带着阅历去看的,到一定年龄自然就想看了,没必要勉强的。
          之二,开春时,重新翻看陈从周先生的“说园”系列,看得心动一拨接一拨,想重新去看看“以小见大”的网师园。 

          3月上旬,去了趟苏州,不过短暂停留。距上一次来,已隔四年。这四年,我的人生也有不小的变化。这趟来苏州,倒意外成了建筑之行。是比较相信机缘的。有些事,只是时机未到,不要强求。
          起因最想看的石刻,觉得还是在当地看比较好,有大背景和气势,比如敦煌或云冈,只能看现场,零碎展在博物馆,感观完全两样。
          倒是对苏博建筑感叹不已,设计来自于贝聿铭先生,他祖藉苏州,北京香山饭店也是他的作品,记得有一年准备去香山饭店看看,被一场暴雪挡住了脚步,终未成行,一直遗憾……到苏博,第一感觉: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艺术。像看一本精彩的书,不忍快速读完。每一扇窗前,驻立一会儿,别忙走开。菱形窗,方形窗,落地窗,透窗,穹顶窗,映照竹子、天空、水面,件件像一幅画,水墨江南,值得细品。大厅、楼梯处水系处理过目难忘,留白,浮萍只有三两株,少即多。
          苏博展品并不多,但布展很美,苏韵处处,令人流连,总觉看不够。这种审美是重要的,建筑、空间,无一处不在说话。所以,看展并不是看展本身,它是综合的。比如大足石刻入展处的释迦牟尼石像,搭配了一支古瓶海棠水仙插花,和展览名“海棠独香”,彼此呼应,这是这个展印象最深的画面。
          看展累了,在窗口稍停留,望出去,是青青脆竹。薄阴天,有风,竹子随风动,飒飒作响。不知为何,心里很感动,以人为本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走到过道,一六边型窗,庭中一株老石榴树,挂着枯果,又是一景。什么叫艺术,这才叫落地的艺术,美,不是堆砌、搞怪、附庸,只是恰到好处,暮然回首处。真正美的东西看多了,品味自会提高。当个合格的欣赏者,这是对自己的要求。表演的人太多了,会看会听的人太少了,还是做那个少部份的人吧。记得意大利作家艾柯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从前的愚蠢没有爆发,不为人知。今天的愚蠢却肆意横行,如今人人想发声,而没有人聆听,人人都是作者,但读者少得可怜。”保持静默,好好欣赏。
          苏博的字画展不错,去的时候恰逢春天明清花卉展,二十四番花信风,真真心花怒放。记得清代叫恽冰的女子,兰陵女史,四季虫卉图册,花朵上立蜻蜓,蝴蝶,跳蚤,小蜗牛,独一只,触角看上去像在动,纤细毕现,活力贲涌。明清花鸟画,有一个特点,鸟,母鸡,鸭子,皆有一种生猛,像元气饱满的人,眼睛是活的……花鲜,鸟活,嘤嘤其鸣,含烟弄雨,好作品,活力流淌为上,技法其次。江南才子多,人杰地灵,听出租车司机讲,很多苏州人一到外地,回来就说,那个城市环境那么差,怎么住得下去?如同杭州人,多半是不会到外地去的,几代人都在一个城市,自己的城市是最好的,这种笃定多么难得,他们的人生不折腾。
          记得展品中的一尊紫砂弥勒像,很可爱,那是旧时苏州清贵书桌上摆件,菩萨如此家常可亲。
          记得苏博咖啡馆那株紫藤,从旧王府古藤分枝移植过来,十多年过去,长得很好,根系在中庭盘旋,淡紫小花零碎开了数朵,树下坐一会儿,喝杯咖啡歇歇脚,时空呼啸而过。

          网师园是黄昏去的,雨后黄昏,空气清澈,适合在园子里转转。多年前,曾来过一次。很喜欢这种小园子,停停走走坐坐,皆恰到好处。陈从周先生说网师园是园林建筑中“以小见大”的典范,他用晏几道的小山词来形容:“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中国园林妙在含蓄,渐入佳境,移步换景,不知疲倦。他的“说园”里太多关于园林建筑的经典笔法:“树,刚柔互用,方见效果,杨柳必存老干,足林必露嫩梢,皆反笔出之……园林不在乎新,而在于保养;树木不在于添种,而在于修整;山必古,水必疏,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要有过渡之笔,楼阁曲廓,园子,无过渡,则气不顺,园不空灵……”园林建筑师就是落地的艺术家啊,胸无点墨,怎么能出好作品,文化艺术都是通的。
          喜欢网师园的廊道,仅容一人通过,坡浅错落,有景深感,不像有些宽阔走廊显得蠢而粗,遮挡视线,大而无当。
          翟樱水阁,也喜欢,小小开间,郑板桥的对联字迹憨拙,两盆惠兰相衬,恰到好处;殿春,芍药园,芍药开在春末,称为殿春。紧邻的小书房好美,推窗可见园子古树;看松读书轩则宽畅通透,看松读书,幸福往往是不自觉的;“香睡春浓“刻字下,一株海棠正旺。 
          是古树迷,喜欢看各种古树。网师园古树不少,130年白皮松,倒映水边,枝形美;圆柏930岁了;罗汉松,380岁;木瓜树270岁,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小空间,转角处,哦,在这里啊,一直在这里,树比人好看……雨过天晴,黄昏日落,光影浮动,在白皮松树下小坐,此时的园子,鸟鸣嘤嘤。
          小园子真好,气血饱满的感觉,会呼吸,看不够。跟人一样,大小高低不重要,适宜自洽,精气神最重要。

           葑门横街是本地人去的地方,露天青石板街市,苏式。看饱了春天鲜菜,南塘鸡头米,枸杞尖,春卷皮,豆腐店写着:盐卤豆干,姑苏第一豆腐,叶家豆腐;孛荠,马兰头,春日小田螺,煮花生,瓜子有十来种:南瓜子,新疆,东北特大号,内蒙古大号……啧啧,样样都想来一点的啊;有太婆边卖新鲜枸杞尖,边低头织毛线婴儿鞋;背面临水人家阳台,拂柳依依,又一太婆临水坐,脚边卧一只猫,她在折纸钱,清明快到了,可能是售卖用的。桥下,一旧式杂货铺,卖蟑螂药,牙膏洗发水,鸡蛋牛奶,打火机,水,邻里需要的家常生意……看得移不动脚。坐下来,吃了一碗荠菜馄饨,青瓷碗,撒把葱花,满嘴春天。一路买了现炸油坨、青团,还有苏式卤鸡瓜,苏式桂花豆沙糖粥也是要喝一碗的,这人间烟火,如此奔涌,像希望。
          喜欢这烟火日常,收放自如。常常觉得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欣赏世间真正的好,看看就好;过日子嘛,朴素家常最可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中行
后一篇:佐餐絮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