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无依之地”有两个原因,一是公路片,二是因为女主角麦克·多蒙德,演技一流,一直欣赏她。她主演的“阅后即焚” 、“三块广告牌”、
“奥丽芙·基特里奇”,片子本身及演技,种种皆好。
公路片,一直是爱看的。但拍得好的并不多,容易入俗套,治愈系,落入旧窠成风光片。有时,的确是抱着看风光片的想法看公路片,看完就忘了。
这部不错。人不美,车不豪,景也荒芜粗砺,但意境挺好。
女主费恩相依为命的丈夫去世,工厂倒闭,因为生计开始流动,搬到了简陋房车上,找房车露营地一路住下来,边打工边过活,她并不是旅行,是不得不上路的人。
她一路打工,说自己需要工作,喜欢工作:亚马逊打包员,快餐店员工,工地倒泥沙,房车营地管理员……工作,只是工作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她需要忙碌,需要收入,需要人群。晚上,看电影,喝酒,听音乐;疲累时,路过一条小河,阳光普照的寂静之地,可以祼泳,徜佯天地间;在房车营地当管理员,忙碌之余,她跟另一位管理员一起敷面膜,戏称“荒野美容院”;夕阳西下,马灯,篝火,沙滩椅,简易咖啡;夜空下,与露营的伙伴们一起寻找最大的行星。
遇各种人,那些不得不上路的人,为生计或纯粹寻求释放的人。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社会原因,有癌症晚期的老妇,也有子女意外逝去的中老年人,还有想改变生活方式、寻找突破的年轻人……她失去丈夫,失去家,一无所有。失去,并不是容易的事……
费恩打工之余,在阳光下织毛衣,夜色中吹长笛,那不是浪漫,只是工作之余的奖赏和停顿。她从不自怨自怜,有自己的生活逻辑,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承担,本就是一种尊贵。
她随身携带父母和丈夫的照片,睡前一遍遍看。她始终戴婚戒,即使丈夫故去。婚戒是圆的,爱,永无止境。她没有孩子。
车坏掉,需要大笔修理费,修车场的人劝她卖掉再买新的。她说,这个房车是二手车,买时什么都没有,里面的一点一滴都是自己动手改装的。装盘子的小柜,迷你咖啡台,隔板,灶具,窗帘。她带着父亲留给她的古董餐盘,那是父亲在世时,在旧货拍卖会上买下的。后来,被人不小心摔碎,她连夜一块块粘好。旧物,带着念想,像亲人陪伴。
费恩找妹妹借钱修车,说很快会还上。妹妹是理解她的,说她比自己更勇敢更诚实。就像当初她嫁给丈夫,毫不犹豫跟他去那个荒漠之地,生活那么多年,两人一直相爱,直到丈夫去世。妹妹说,我对他人遮遮掩掩时,你能懂我,比其他人更懂我,我需要这种理解……妹妹挽留她,停下来过安逸日子,也知道不可能。
在路上,费恩遇到同样上路的戴夫,一起工作,聊天,互相照顾,彼此有好感。戴夫最终随儿子回农庄定居,照料孙儿,共享天伦。一段时间后,她绕道去探访,农庄很美,钢琴,炉火,花园,鸡犬相闻,那是生活深处的安宁。戴夫和孩子们都喜欢她,让她留下,共度平静生活。她依然选择离开,开着旧房车,去海边,抽烟,雨天的海,风大,浪大,苍茫粗砺,她张开双臂,闭上眼睛,发梢飞舞,享受天地间属于她的自在,那是生活深处的安慰……
粗砺的精致的,是不同的选择,没有好与不好,只要内心有自在,就是好。
在路上或偏居一隅,同样是选择,也没有好与不好,没有哪个是真理,从容自在才是真实的。就像一生讲授诗词的叶嘉莹先生,悲喜都淡而化之,这种内心的安宁最难得。
女主角麦克·多蒙德,木刻般的脸,看不到过多悲喜,生活的波澜在深处,静水流深。她是一流的演员。
只有内心真正放下虚荣和比较,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体系时,才能得自由。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状态,而不是某种形式。流浪或在路上解决不了人生的困惑,有些只是逃避,有人声嘶力竭地宣扬那种自己都无法确定的生活方式,把它引为流行时尚,误导了很多未曾经历世事却内心恐慌的人……如果没有从本质解决问题,过哪种生活都是问题,都不会心安。就像片中的费恩遇上一位年轻的流浪小伙子,问到他的家庭和爱人,知道他恋爱遇挫,只是逃避。对他念了一首诗,多年前她在自己婚礼上念的莎士比亚24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想让年轻人明白,真实生活本身比上路更重要吧,去经历吧……
欣赏那种面对粗砺或精致、在路上或在家里皆能坦然自若的人,他们才拥有内心的大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