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夫顿河静静流
(2017-03-28 11:29:09)
影片呈现纽约百年老牌出版社编辑与作者的故事。当然,我把它看成一切意义上的编辑,那个处于黄金时代的编辑,那时,编辑是神圣的职业。图书编辑珀金斯,看看他的编书名单吧,海明威(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沃尔夫(时间与河流)……那个还没有电脑的时代,一切都是手工。作者手写稿交过来,打字机打出来,在纸上圈圈改改,留下编辑的痕迹。一只手,一支笔,勾勾划划,电影开篇,编辑的手划过纸笺,厚厚的稿纸,室内烟雾袅袅,珀金斯夹的烟、长年戴的礼帽,室内光影静寂,只听到纸和笔磨擦的轻微声响……那里有属于一个职业的特性和尊严。
作者的稿有时用麻袋装,有时用箱装,直接送来出版社,一本书的手稿厚厚一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被埋没的金子,等着编辑浪里淘金,或是点石成金。珀金斯上班看,碰到吸引自己的书稿,带到回家的喷汽火车上继续看,通往郊区的老火车,摇摇晃晃,穿越浓密的森林,车箱里很多下班的人,化作了背景,下雨,书中字句一段段回放,珀金斯沉浸的眼神,影片哑光暗沉的色调……真喜欢这个长镜头,影片里,反反复复出现了几次。
火车,思绪,窗外,还有下火车通往回家的路,长长的森林小道,脑子里的书稿、字句,家里的灯光。欲罢不能时,躲到小书房接着读……也喜欢他的书房,临窗的桌,书柜,沙发,垂下的窗帘,很多盏台灯,凝重温暖。抽烟,看稿,思绪联翩。看到好稿时的滋味,大抵就是这样吧,所谓废寝忘食,不是因为多么劳苦,而是享受其中,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那是那个年代编辑的日常,职业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水乳交融,心无旁鹜。
当然,影片主要是呈现珀金斯与作者沃尔夫的交往,作者与编辑,可以吵架,可以观点不一,可以互相否定,可以一起饮酒听爵士,困顿、停滞、兴奋,只是要把书稿弄好,一年两年或更长。一个事情,大抵忘我时最有力量。编辑的黄金年代,作者的黄金时代,职业也家常化了。为一个书稿,可以一起加班,可以邀请到家里用餐,谈古论今,激昂文字,气氛融洽。
珀金斯的扮演者科林费尔斯,主演过《国王的演讲》。内敛、分寸,拿捏度很好,整部影片,他是亮点。影片片尾曲“阿夫顿河静静流”,弦律很符合他的气质,那是珀金斯最喜欢的曲子。看过真实的珀金斯照片,竟有几分神似。
喜欢的《读书十年》,是曾经的《读书》编辑扬之水写的十年编辑手记,她的生活就是组稿、改稿、发稿、见作者;买书,读书,写字,生活简单到纸笔相连。印象中,她去见北京一些老作家,就是骑一辆自行车,那时电话也不方便,骑去,人家不在,离开,去逛会儿书店,再去,在了,聊稿,送书,被留饭……那时的编辑跟作者的关系,怎么说呢,互相提携,互相学习,相互敬重,作者某些时候高过编辑一截,却要命的谦虚,那时的编辑好幸福啊,可以见那么多的高人,因为职业,眼界可以那么开阔厚重,像海绵一样吸取营养,终生学习。那是一个职业的黄金年代。文字因为精而弥足珍贵珍惜,那是一个有人有情的时代,面对面交流的时代,每个人的记忆里有画面,有细节,有温度,如同林文月写到恩师台静农比划文章时,用手轻轻拔开桌上的花生皮……
编辑也是我的职业,很惭愧,生活类杂志,也谈不上什么高深的东西。但,曾经有那么几年,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敬畏,和对这个职业的感激。
十多年前,组稿以电话和外地出差为主。我曾经因为探讨选题,给外地作者打几个小时电话,启发对方的思路,让她发现身边的题材,理清思路,提炼恰到好处的角度,而不至于面面俱到。当时小孩尚小,有一段时间小舅妈帮我带孩子,住我家,听到我的约稿电话,总是叹息,你们的工作好辛苦,好费脑子。可是,那一段时间,如今回忆起来,真真难得,只是因为想出一个好题材一篇好稿,心无旁鹜,那也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吧。曾经到北京出差组稿,一天见几个作者,一天下来,说很多话,很多新鲜的思路和题材,思维高度活跃,晚上回酒店,常常是拉下一长窜选题记录,错过了饭点,吃着泡面也觉得开心。
而最有戏剧性的是,曾经我谈稿热情高涨的时期,一位大学闺蜜是文学爱好者,很喜欢听我的组稿见闻和心得,好多个咖啡时间,我们都在聊稿,后来,她从金融转行文化业……想想,当时的热情真是不可抵挡。虽然,有些热情已不再,但是这个职业曾带给我的某些看问题的眼光,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却让人一直受益。还有,对文字的敬畏,一直都在,从未消失。
我的一些朋友已相继离开了编辑这个行业,那天,对一位远方的朋友说,不知你那里看不看得到这部影片,有空看看吧,你也曾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