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大师的离去说明了什么?

(2009-07-11 13:08:44)
标签:

杂谈

 

今天中午的午间新闻,播音员播送了一条消息,著名国学泰斗、文学大师季羡林去世了,这个消息让我深感震惊与悲痛。

我在前一篇博客,题目就叫《千年之后还有那些人能被称作大师?》,其中列举了季羡林,在中国,季羡林的学术成就是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的,他精通十二国文字,在佛学、宗教学、印度佛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造诣颇深,可谓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令国人无比崇敬。

    然而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的脆弱,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短暂,淡泊名利、开朗豁达的季羡林老人,在住院三年之后,还是离开了我们,我们的难过是无以言表的。

季羡林的离去,说明了什么?

第一、说明了一个大师时代的终结。在现在的中国,类似季羡林那样潜心钻研学问,那样刻苦研究学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浮躁的社会心理下,真正的大师也越来越少了,在建国前后涌现出来的一批大师,现在大多都作古了,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新的大师尚未出现,有的人自称大师,但是在人民的心目中,他并不是什么大师,而季羡林要求大家去掉他的三顶帽子,即学术泰斗、国学大师等,人民却不答应,因为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是人民在内心公认的,不是某些人自己宣布就成为的。

第二、说明了生命的价值在于事业。季羡林就是在病榻上,也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写作,他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生命,饭可以几天不吃,觉可以几天不睡,但是文字不可以一日不写,他就是这样的勤奋,他把这种勤奋磨练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视同为生命发出了信息。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后生很好地学习的,我们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做学问也好,写作也好,目的性都很强,好象都要为了出名,为了利益,其实目的性太强乃是做学问之大忌,真正的学问家,是不会计较名利得失的,是能够做到“板凳能坐十年冷,文字不写一字空”的,而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学问来。

第三、说明了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大师。中国社会目前正在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创新就显得非常迫切,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大师实在是太少了,就我本人的观察,能在《百家讲坛》上露露脸的,也还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像季羡林那样的真正大师了。为什么中国现在出不了大师?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客观上来说,国家对于培养大师的机制似乎重视不够,现在许多在社科院和高校混的教授们,都成了利禄之徒,而民间的有志于从事某些方面研究的人员,却又像韩寒那样因为是“体制外”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理解,中国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大师的坯子,只是因为这样的机制,让这些坯子无法成为成品。从主观方面说,就是现在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知识分子都在为捞钱争名而奋斗,少有能够潜心做学问的人。

第四、说明了人生的短暂要倍加珍惜。人一辈子能活到季老这个年龄,似乎是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按照季老的这样的知识积累,这样的专业基础,这样的社会声望,其实再多活500年也不为过,可是这就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活着的人,要对在世的时间倍加珍惜,要能够认识到,能够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事业,能够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能够让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上一个台阶出点力,这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季羡林老师走了,愿他一路走好!我也相信,季老的事业一定会后继有人,古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民期待着更多的学术大师、学界泰斗涌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