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后还会有哪些人可以称为大师?
(2009-07-08 06:17:03)
标签:
杂谈 |
人们常常感叹,中国现在无大师!这种感叹来自人们的感觉,感觉其实是最靠不住的,因为处在历史某一时期的人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期的那个社会的大师或许是无法体会到的,中国现在有没有大师,也许需要等到1000年之后,如果那个时候的人们也这样说,说某某年代,中国竟然没有出现一个大师,那才叫真正的历史真实!
其实当代中国并不是没有大师,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比如袁隆平,就是一个能够在千年之后仍然会名载青史的大师,而且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大师(不敢说“后无来者”),袁隆平的事迹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但是没有人把他说成大师,是因为人们对“大师”有一个错觉,好象只有著书立说的人才算大师,其实真正的大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师。袁隆平的创新思维,使得中国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象袁隆平一样的大师,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一些,如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王永民等。
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一批大师,象季羡林就是一位,季羡林的学问做得也很大,他在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在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中国、中亚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美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等方面也都是可以在千年之后仍留史册的成就。
那么,是不是当代,特别是现在,中国的大师很多呢?也未必。
有的人,写了几本小册子,就大言不惭地自封为“大师”;有的人,在CCTV的《百家讲坛》上露露脸,也自称为“大师”,其实认真读读他们的东西,发现确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说他们是一个老师,大概不会有人发对,而要硬是给他们冠以“大师”头衔,那就只能说明这些封头衔的人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对于做学问,我向来有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最高境界的学问,是完全创新的学问,所谓完全创新,就是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直接创立一门新的学问。能够做完全创新的学问,才是大师。例如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这些都可谓大师,因为他们都自创了一个学派,自成了一个思想体系。中国历史上盛产大师的还有一个民国时期,例如郭沫若、胡适、鲁迅、闻一多、巴金等,这些人也都是依靠创新而成名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大师。
次一等的学问,就是解释别人的东西的学问。虽然自己没有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前人的只是体系,能够读出新意来,能够从中悟出自己的东西,并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做这类学问的人如果成就很大,也可以称之为大师。例如上面所说的季羡林,就属于这一类的大师。
再次一等的学问,就是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熟悉,或者从古人的名著中寻章摘句,一知半解地感悟一番,或者站在旅游景点面前发些感概,写一些散文,做这类学问的人,其实充其量是一个“中师”,根本不能称之为大师的。
再次一等的学问,就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见风使舵、完全看上面的意思,上面说什么好,就到古人或者外国人著作里找一些理论依据,上面说什么不好,就口诛笔伐,这些人被学界称为“御用文人”或者“文痞”,他们自己没有一点思想,依靠东拼西凑,移花接木而形成的所谓文章,做这一类文章的人,根本就与“大师”不沾边。
最差的学问,就是完全靠剽窃而来的东西,这些人不但不是什么大师,简直是“大盗”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就像一条长河,在这条长河里,时间之浪花不舍昼夜,一刻也不停息,它会将一些不是真学问的东西,象泡沫、垃圾全部抛弃,而沉留下来真正的知识,而这些真正的知识就像金子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闪闪发光,一千年之后,只有曾经创造出这些真金的人,才会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