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老子”,一团迷雾
(2009-07-01 11:00:35)
标签:
文化 |
老子是谁?
老子就是老子嘛,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个怪问题?
其实老子到底是谁,连司马迁也没有说清楚。
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就有三个不同的“老子”:第一个老子是“李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一句是说,老子,姓李名耳,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接着是关于李耳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记载的第二个老子是“老莱子”,还是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记载的第三个老子是“太史儋”: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司马迁记载的第四个老子是“隐君子”,也就是无名无姓的隐藏起来的一位君子:
老子,隐君子也。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距离老子的时代也就是几百年,连司马迁都没有说清楚老子是谁,可见老子是谁还真是一个问题。从以上所引的司马迁的说法来看,在汉代,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是五花八门了。
现在流行的还有一个说法,说老子名曰李聃,老聃也就是第五个“老子”。前辈学人詹剑峰、当代老学研究者黄瑞云先生在详细梳理了各家观点后,都否定了老子即李耳、太史儋、老莱子等观点,也都认为老子就是春秋时期的老聃。黄瑞云还强调说:“我的结论本是古已有之,并非新创,我只是加以维护,并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相反的看法略加辩驳。” 确实如黄瑞云所说,“老子与孔子大致同时,为春秋末期人,曾担任过周守藏史”,这一本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古已有之,也历来是老学界的“正统观点”。
先秦典籍中关于“老聃”的记载,多见于《庄子》和《礼记》。《庄子》中所记老聃多言“道”,《礼记》中所记老聃则为授孔子丧葬之礼者。从《庄子》中所言老聃事迹看,老聃是修道人这一点是肯定的。《庄子.田子方》中记载: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然若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所描述的是道家修炼时静坐的样子;“吾游心于物之初”者,用道家修炼术语说则是“元神出窍”。但是,老聃固然修道,仍不足以证明其即为《老子》的作者。春秋乃至三代、上古之时的修道者很多,因此即便认为老聃为老子的传人,甚至手中握有《老子》一书,也不能说是无稽之谈。再看《礼记》。《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说自己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老聃也曾多次为孔子讲授丧葬之礼。显然,《礼记》的记载表明了老聃的职业身份是“治丧专家”,即胡适所考证的“儒”,孔子曾“受业”于老聃。按班固的说法,“儒家者流,盖出自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老子既然身为“守藏史”,为何要代行“司徒之官”的职责呢?这显然是没有理由的。更何况,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对儒家的那一套祭祀礼仪是很反感的,因此他不可能成为教授孔子祭祀礼仪的那个人。如果《庄子》、《礼记》所记有据,则历史上或许确有老聃其人,老聃也确与孔子有过交往,但其身份为春秋时周室之司徒,而非守藏史;老聃为修道者,但并不足以说明他就是老子。
还有一种说法,老子是见于《史记.周本纪》的太史伯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六个老子。太史伯阳,也即见于《国语.郑语》的史伯
。老子修道,有大成。作为周室重臣,老子起码历经了宣王、幽王二朝,于西周灭亡前一年左右隐居。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伯阳的记载有两处,一处为幽王二年,泾水、洛水、渭水流域发生地震,伯阳说:“周将亡矣。”并用阴阳学说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另一处为幽王废申后及太子,立褒姒为后,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周亡矣”,“祸已成,无可奈何”。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既“居周久之”,然后才见到“周之衰”,说明他居周的大部分时间内,周之形势尚平稳,而“周之衰”则是一个由平稳向灭亡过渡的转折点。这说明,老子居周之时决非东周时期,因为东周不存在这样一个由平稳向灭亡转折的“点”,而只能与“宣王中兴”和“幽王亡国”联系起来。
因此,“见周之衰”句的“衰”,应为“衰亡”意,而这个意思则又与伯阳“周将亡矣”的说法相吻合,也直指史伯对郑桓公所说的“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以上所列六位老子,说明历史过于长久的情况下,要弄清楚一些史实是不容易的。还有一种说法,其实没有老子这个人,老子是一批人,是在古代中国,凡是那些有学问的人都称为老子,这种说法也就是第七个“老子”了。
不论老子是谁,老子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论著《道德经》摆在那里,它必定有一个作者,也许这个作者是一个人,也许是几个人,但都不影响这部巨著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都不影响我们从那里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